文章解析

lán
huā

朝代:宋作者:董嗣杲浏览量:1
nòng
fěn
tiáo
hóng
姿
liáo
shuí
bào
yuǎn
shū
zhuāng
níng
cǎi
hán
zhū
fěn
yàn
rǎn
guāng
xiá
chāi
shǒu
shù
zhī
shēn
shì
xiáng
shuí
jiàn
shù
shēng
zhī
wǎn
ráo
duàn
rén
wàng
tiān
suí
zuì
hòu
shī

译文

涂抹脂粉、调配红妆,修饰着山野般的姿容,孤独寂寥中,是谁怀着对远方书信的思念。妆容在彩色的日光下凝聚,含着红粉的光泽,艳丽的色彩仿佛沾染了霞光,拆开的紫色丝饰也泛着光彩。驻守边疆时,自己深知身为女子,传说中象征吉祥的灵芝生于树上,又有谁见过这等祥瑞降临。傍晚船桨声歇、歌声中断,有谁在遥望,只留下天随子醉后写下的这首诗。

逐句剖析

"弄粉调红抹野姿":涂抹脂粉、调配红妆,修饰着山野般的姿容,

"寂寥谁抱远书思":孤独寂寥中,是谁怀着对远方书信的思念。

"妆凝彩日含朱粉":妆容在彩色的日光下凝聚,含着红粉的光泽,

"艳染光霞拆紫丝":艳丽的色彩仿佛沾染了霞光,拆开的紫色丝饰也泛着光彩。

"守戍自知身是女":驻守边疆时,自己深知身为女子,

"发祥谁见树生芝":传说中象征吉祥的灵芝生于树上,又有谁见过这等祥瑞降临。

"晚桡歌断何人望":傍晚船桨声歇、歌声中断,有谁在遥望,

"遗得天随醉后诗":只留下天随子醉后写下的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木兰花》是宋代董嗣杲的一首诗。此诗以木兰花为对象,第一句写其孤傲野趣;第二句以朱粉、紫丝等色彩渲染其绚烂光华,展现木兰花在日光与霞辉中盛放的动态美。第三句点明木兰花的女性象征,暗喻女子在时代中需隐忍自强;“树生芝”反用祥瑞典故,质疑世俗对女性价值的忽视。最后一句以“晚桡歌断”“醉后诗”收束,流露孤寂惆怅之情,呼应“寂寥”之思。全诗借花喻人,将咏物与抒怀结合,既赞木兰花之坚贞高洁,亦寄寓对女性处境的深切同情,表达含蓄隽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弄粉调红抹野姿,寂寥谁抱远书思。”以对比开篇,前句绘女子梳妆之态,“弄粉调红”细腻描摹修饰妆容的动作,“野姿”暗点其不似闺阁女子的独特气质;后句转写心境,“寂寥”直抒孤寂,“远书思”则将这份寂寥落到对远方书信的期盼上,藏着思乡或念人的情愫。一外一内,一艳一寂,在反差中勾勒出女子鲜活又落寞的形象,为全诗奠定细腻体察的基调。“妆凝彩日含朱粉,艳染光霞拆紫丝。”聚焦妆容与光影的交融,“彩日”“光霞”为背景,“朱粉”“紫丝”写妆容细节,“凝”“染”“拆”等动词让静态的妆容有了动态的光泽,仿佛脂粉在日光中凝聚亮色,艳色如霞光般晕染,紫丝饰物似被光霞拆开般明媚。这两句以浓丽色彩勾勒女子的明艳,既延续首联“弄粉调红”的外在描摹,又以自然光影映衬,让美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暗含欣赏之意。“守戍自知身是女,发祥谁见树生芝。”转入对女子特殊境遇的刻画,“守戍自知身是女”一句打破前两联的柔美氛围,点出她以女子身份戍守的特殊处境,“自知”二字藏着对自身角色的清醒认知与或许有的不易;“发祥谁见树生芝”则引入传说意象,“树生芝”为祥瑞之兆,“谁见”二字却带疑问与寂寥,暗指这份守戍中的期盼或祥瑞,少有人见证,强化了其境遇的独特与孤独,暗含对其处境的感慨。“晚桡歌断何人望,遗得天随醉后诗。”转向傍晚情景与诗意留存,“晚桡歌断”以暮色中船桨声歇、歌声渐止的画面收尾,“何人望”的叩问延续前文的寂寥,不知谁在凝望这孤寂的身影;末句“遗得天随醉后诗”则跳出场景,点出这份情景被记录于诗句中,既让女子的形象借诗歌留存,又以“醉后诗”的随性与诗意,为前文的寂寥添了一层淡淡的回味,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董嗣杲《溪村晚步即事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董嗣杲《富池寓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