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huā

朝代:宋作者:董嗣杲浏览量:1
xiāng
luò
jīn
zhōng
huā
chuí
jiàn
liú
dōng
kāi
luò
cuī
chéng
shuí
cǎi
shuí
shōu
jiàn
hóng
zhòng
yǒu
wàn
lín
mián
běi
shī
chuán
yuè
西
fēng
qiān
zhū
děng
hòu
qiān
ān
céng
shōu
jiē
shí
gōng

译文

枣花的香气轻柔地飘落附着在衣物之上,枣花垂挂在碧绿的山涧旁,不会因冬天而凋零。​枣花容易开放也容易飘落,很快就催生出果实,可谁来采摘谁来收获,却又怕见到那红色的果实。​枣树被广泛种植,在北方地区形成了成千上万绵延的树林,诗歌中传颂着八月在西风中打枣取实的情景。​上千株枣树可以比得上千户侯的财富,安邑这个地方曾经因收获枣实而立下功劳。

逐句剖析

"香落衣巾靡靡中":枣花的香气轻柔地飘落附着在衣物之上,

"花垂碧涧不流冬":枣花垂挂在碧绿的山涧旁,不会因冬天而凋零。​

"易开易落催成子":枣花容易开放也容易飘落,很快就催生出果实,

"谁采谁收怕见红":可谁来采摘谁来收获,却又怕见到那红色的果实。​

"种有万林绵北地":枣树被广泛种植,在北方地区形成了成千上万绵延的树林,

"诗传八月剥西风":诗歌中传颂着八月在西风中打枣取实的情景。​

"千株可等侯千户":上千株枣树可以比得上千户侯的财富,

"安邑曾收结实功":安邑这个地方曾经因收获枣实而立下功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枣花》是宋代诗人董嗣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围绕枣花展开,首联描绘其香气弥漫、生于碧涧的姿态;颔联写其易开易落、催生出果实却少人采收的情形;颈联提及枣树在北方广植及八月收枣的情景;尾联强调其经济价值与历史功绩。运用了由表及里的写作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文记忆融合。全诗语言质朴,层层递进地展现枣花及枣树的特点与价值,蕴含着对枣花价值的认可与追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香落衣巾靡靡中,花垂碧涧不流冬”,以“香落衣巾”写枣花香气的真切可感,“靡靡”渲染出柔和氛围;“垂碧涧”绘其生长环境,“不流冬”暗赞其生命力,开篇便勾勒出枣花清雅且坚韧的模样。颔联“易开易落催成子,谁采谁收怕见红”,既写枣花花期短暂却能快速结果的特性,又以“谁采谁收”的疑问与“怕见红”的细腻心理,暗含对枣花成果无人珍视的淡淡怅惘,将花的生长与人事感慨相勾连。颈联“种有万林绵北地,诗传八月剥西风”,转向枣林的规模与收获时节,“万林绵北地”展现枣树种植之广,“诗传八月剥西风”引诗史记载,赋予其历经风霜仍硕果累累的品格。尾联“千株可等侯千户,安邑曾收结实功”,以“千株堪比千户侯”凸显枣树的经济价值;提“安邑收实功”,借历史典故肯定枣花结果带来的实际效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董嗣杲《呼猿洞》

下一篇:宋·董嗣杲《杨梅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