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事迹已销沉":南齐的相关事迹已经消逝沉没,
"曾立苔碑记古今":曾经立下的石碑长满青苔,记载着古往今来的事。
"一老出泉犹抚掌":一位老者从泉水边走出,还在拍手,
"此僧演法欲传心":这位僧人宣讲佛法,想要传递内心的感悟。
"树头龙过家家雨":仿佛有龙从树头经过,洒下的雨惠及家家户户,
"池面鱼游尾尾金":池塘表面鱼儿游动,条条鱼尾像金色一般闪亮。
"行客不须闲照影":过往的行人不必在水中随意照自己的影子,
"要知泽物溥春霖":要知道这雨水滋养万物,就像春雨广泛地滋润大地一样。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1. 分段赏析
首联“南齐事迹已销沉,曾立苔碑记古今”,从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生出感慨。南齐那些过往的事迹早已消逝不见,只有曾经立下的石碑还在,碑上覆盖着青苔,默默记录着古往今来的变迁。石碑本是承载记忆的物件,可“已销沉”的事迹与“记古今”的石碑形成呼应,让人感受到时光流逝中,有些东西虽已远去,却仍有痕迹留存。颔联“一老出泉犹抚掌,此僧演法欲传心”,描绘出两幅生动的画面。一位老者看着泉水涌出,还在轻轻拍着手,像是为泉水的灵动而欣喜;这位僧人宣讲佛法,是想要把自己的心意传递给他人。这两句没有复杂的修饰,只是客观呈现人物的动作与意图,老者的自然流露与僧人的主动传递,让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与人文温度。颈联“树头龙过家家雨,池面鱼游尾尾金”,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自然景象的美好。树间仿佛有龙经过,带来了滋润家家户户的雨水;池塘表面,鱼儿游过,尾巴摆动时像闪烁的金光。“家家雨”写出雨水的普惠,“尾尾金”则赋予鱼儿灵动的光泽,整个画面鲜活又富有生机,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灵动与丰美。尾联“行客不须闲照影,要知泽物溥春霖”,路过的行人不必在水边悠闲地照自己的影子,应当知道,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像春雨一样广泛滋养万物的恩泽。这两句由眼前的景象引向更深的思考,提醒人们将目光从自身的小处移开,去留意那些能惠及更多事物的美好。
上一篇:宋·董嗣杲《和靖先生墓》
下一篇:宋·董嗣杲《银树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