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声鶗鴂":耳边传来几声杜鹃鸟的鸣叫声,
# 鶗鴂:古有“鸣而草衰”的说法,一说指杜鹃。词中指杜鹃(子规)的可能性大。
"可怜又是":可怜啊,
# 可怜:可叹。
"春归时节":又是春将归去的时候了。
"满院东风":东风布满庭园,
"海棠铺绣":吹落海棠如锦绣铺地,
# 绣:指落花。
"梨花飘雪":吹散梨花如白雪飘飘。
# 雪:指落花。
"丁香露泣残枝":丁香花的残枝上滴着露水,仿佛是在哭泣一般,
"算未比、":但也比不上、
# 算未比:算来比不上。
"愁肠寸结":我这般愁肠百结啊。
"自是休文":我就好像沈约一般,
# 休文:南朝文学家沈约,字休文。他在宋、齐两朝未被重用,遂郁郁成病。古诗文中常以“沈郎腰”表示因愁而消瘦。
"多情多感":多情善感,
"不干风月":但这和眼前景色却毫无无关系。
# 风月:清风与明月。,不干:不干涉、与之无关。
南宋词人
蔡伸(1088~1156),南宋词人。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之孙,早年与兄蔡佃、蔡伷先后蜚声太学,时号“三蔡”。政和进士,历太学博士、徐州通判等职,还曾入高宗幕府。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蔡伸擅长书法,字画遒劲,又通晓音律,工词。词风雄健俊爽,部分作品感慨壮志难酬。部分词作有南唐词人风致,与周邦彦风格相似。代表作品有《菩萨蛮·广陵盛事》《蓦山溪·登历阳城楼》《点绛唇·登历阳连云观》等。著有《友古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伤春词。词中描绘暮春院落里海棠红、梨花白的明丽景色,以丁香花结喻愁肠,用典自况,表达了惜花伤春之情及仕途失意的身世之悲。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铺绣”喻满地海棠落花,化衰残为艳丽;以“飘雪”喻空中梨花飘落,赋予静态画面动感。二者皆通过具象化联想,增强写景的生动性与感染力。用典:以“休文”自比,借沈约典故自陈“多情多感”,以“不干风月”故作撇清之语,实则将愁绪归因于自身情性,在轻婉调侃中暗藏沉郁情思,含蓄隽永。铺垫:上阕先以“数声鹃鹅,可怜又是,春归时节”点明暮春悲啼之景,奠定感伤基调;再用“海棠铺绣,梨花飘雪”极写落花之美,以乐景衬哀情,为下阕抒发“愁肠寸结”的愁绪预留情感张力。下阕”丁香露泣残枝”借物态传情,既承接上片景语,又通过“泣”字自然过渡到“愁肠”的直接倾诉,层层推进,使抒情水到渠成,情感脉络连贯顺畅。对比:海棠的“红”与梨花的“白”在同一院落中交织,强烈的色彩反差凸显画面张力,既展现暮春景致的明丽绚烂,又暗含时光易逝的怅惘,使哀景与美感并存。承上启下:“丁香”紧承上片“海棠”“梨花”等暮春景物,延续写景脉络;“泣”字以拟人化手法赋予丁香露珠动态,既贴合“露泣残枝”的画面特征,又暗合“愁肠寸结”的情感基调,巧妙衔接上片对落花图景的铺陈与下片对愁绪的直接倾诉,使“景语”与“情语”过渡自然,结构上前后勾连,情感表达亦由外而内逐层深入。直抒胸臆:“可怜又是,春归时节”中“可怜”二字直接表露对春归的叹惋,点明伤春之情;“愁肠寸结”则直截了当地倾诉内心愁绪之深重,不借景物迂回,将郁结的情思毫无掩饰地倾泻而出,与前文借景抒情形成呼应,让词人多情善感的形象跃然纸上,情感表达直率而强烈。
3. 分段赏析
上阕写景鲜明亮丽,同一院落中,海棠的红与梨花的白同时呈现,色彩反差强烈,虽描绘的是落花景象,却依然能让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开篇三句“数声鹃鹅,可怜又是,春归时节”,点明暮春时分,杜鹃悲鸣,似在呼唤春天归去,其声警醒动人,满含伤感,为全词奠定了感伤基调。“可怜”二字直接叙述缘由,明确点出伤春之情。“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这三句精准抓住暮春景色特点,勾勒出一幅精美绝伦的“暮春落花图”,引人无限遐思。海棠花落满地,本是哀景,在词人笔下却化作“铺绣”,给人以艳丽的美感;随后,词人的笔触从地面转向空中,以“飘雪”比喻飘落的梨花,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还为画面增添了几分动感,让整个景色更加绚丽迷人,其中寄托着词人既陶醉于美景又为年华消逝而伤感的复杂情感。下阕中,“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换头这三句以含露的丁香花结比喻自己的愁肠百结。“丁香”承接上片内容,“泣”字开启下片情感抒发,自然地从上片对景物的描绘过渡到下片对情感的抒发。“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此处为词人自况,末尾三句运用典故,以沈约自比。“不干风月”四字故意撇开外界因素,将无法排遣的郁闷归结于自身的多情多感,把真情隐藏起来,看似是故作愚笔,在轻描淡写的自然调侃中,却凸显出曲折而沉郁的情思。全词至此戛然而止,却余韵未尽,缭绕不绝,引人细细回味。
4. 作品点评
该词为伤春之作,表面写对暮春消逝的感伤,实则暗叹年近衰老而未获重用的境遇。全词语言清丽,将暮春景致描绘得楚楚动人,结句以“不干风月”自况,借南朝沈约典故点明日渐消瘦源于仕途失意,既跳出传统伤春词多写男女情爱的窠臼,亦彰显虽未居要位却胸怀大志、未改人生追求的大丈夫气概,于伤怀中见风骨。
# 作者只不过是有韶光空光的感伤而已。而其感伤的真正内容重要的是怀抱利器而不受魏,故自:“不干风月”。全词写景精妙,抒情怨而不怒,感情很深挚。
不详作家毕宝魁《宋词三百首译注评》
下一篇:宋·蔡伸《满庭芳 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