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永虚堂烛影寒":漫长的夜晚,空寂的厅堂里,烛火摇曳,带着丝丝寒意。
"斗转春来":星辰转换,春天将至,
# 斗转春来:北斗柄转,除夕夜尽,明年的春节便到来了。
"又是明年":转眼又是新的一年。
"异乡怀抱只凄然":身在异乡,心中只有凄楚茫然。
"尊酒相逢且自宽":即便有酒相伴、与人相逢,也只能暂且自我宽慰。
"天际孤云云外山":天边是孤云,云外是远山。
"梦绕觚棱":梦里总萦绕着京城的宫檐,
# 觚棱:宫明转角处的互春,古人常把它作为京城的象征。
"日下长安":那曾是我向往的都城。
# 日下长安:天子居住的京城,此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功名已觉负初心":功名未成,已然觉得辜负了最初的心愿,
"羞对菱花":羞于对着镜子,
# 菱花:古代磨制的背面有菱花的铜镜。
"绿鬓成斑":看曾经乌黑的鬓发已生出斑白。
# 绿鬓成斑:青丝变成了白发。斑:斑白。
南宋词人
蔡伸(1088~1156),南宋词人。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之孙,早年与兄蔡佃、蔡伷先后蜚声太学,时号“三蔡”。政和进士,历太学博士、徐州通判等职,还曾入高宗幕府。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蔡伸擅长书法,字画遒劲,又通晓音律,工词。词风雄健俊爽,部分作品感慨壮志难酬。部分词作有南唐词人风致,与周邦彦风格相似。代表作品有《菩萨蛮·广陵盛事》《蓦山溪·登历阳城楼》《点绛唇·登历阳连云观》等。著有《友古词》。
1. 写作手法
起兴:“夜永虚堂烛影寒”中,以“夜永”、“虚堂”、“烛影寒”这些具体场景与意象起笔,既勾勒出除夕夜的清冷孤寂氛围,又自然引出后文“异乡怀抱只凄然”的客居愁绪,以及对时光流逝、功名未就的感慨。直抒胸臆:“羞对菱花,绿鬓成斑”中,“羞对”直接坦陈面对镜中自己的难堪心态;“绿鬓成斑”直白道出乌发变斑白的事实,将时光催老、功业未就的羞愧与失落,不作任何掩饰,以直白语言袒露内心,情感真切直接。
2. 分段赏析
上阙,“夜永虚堂烛影寒”,开篇以“夜永”点出除夕之夜的漫长,“虚堂”写出居所的空寂,“烛影寒”既写烛火摇曳的光影带着凉意,更暗合词人内心的清冷。三个意象叠加,勾勒出异乡独处的寂寥氛围。“斗转春来,又是明年”,“斗转”以星辰运转暗示时光推移,“春来”“明年”点明新旧交替的节点。除夕本是阖家团圆之时,词人却在异乡迎来新岁,时光的流逝与处境的漂泊形成对照,暗含对未归故里的无奈。“异乡怀抱只凄然”,直抒胸臆,点出“异乡”的处境与“凄然”的情感。佳节思亲是人之常情,而“只凄然”三字,将漂泊者在团圆时刻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浓缩其中,不加修饰却格外真切。“尊酒相逢且自宽”,即便有友人共饮,也只能暂且自我宽慰。“且”字显露出这份宽解的勉强,并非真正释怀,而是在现实处境下的无奈妥协,强作豁达的背后,是更深沉的苦闷。下阕,“天际孤云云外山”,以“孤云”自喻漂泊无依的处境,以“云外山”暗指遥望中的故乡远山。写景即写心,眼前的孤云、远山既是实景,也是词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自身漂泊状态的观照。“梦绕觚棱,日下长安”,“觚棱”代指京城宫殿,“日下长安”泛指都城,此处既可能是对故乡(或曾居之地)的思念,也暗含对往昔功名场的追忆。“梦绕”二字,写出这份牵挂的深切,可见词人心中从未放下对故园或理想之地的执念。“功名已觉负初心”,直抒对人生的反思。年轻时或许曾以功名自许,如今回首,却发现奔波半生,不仅功业无成,更与最初的理想渐行渐远。“负初心”三字,道尽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带来的失落与自责。“羞对菱花,绿鬓成斑”,“菱花”代指铜镜,“绿鬓成斑”写黑发变斑白。岁月流逝本是自然规律,但词人“羞对”镜中自己,只因年华老去而功名未就,既痛惜时光无情,更羞于面对辜负初心的自己。
上一篇:宋·蔡伸《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