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角声中璧月光":在鼓角声与明月交相辉映的夜晚,
"竹舆十里绕横塘":我乘着竹轿绕横塘缓缓而行十里。
"碧摇仙子凌波袜":荷叶如仙子的裙裾轻轻摇曳,
"红散天丝织锦裳":红花似天边的云霞交织成衣。
"仿佛若耶溪上路":恍惚间仿佛漫步在若耶溪畔的小径,
"栖迷太华井边凉":又似流连于太华井边的清凉之地。
"入城不觉东方白":待回到城中才惊觉东方已泛白,
"吹散一身风露香":唯有风中残留的荷香仍萦绕身旁。
南宋文学家
徐元杰(1194~1245),宋代文学家。字仁伯,号梅野,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人。绍定进士,调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晚年官拜太常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中书舍人。在朝以暴疾卒,谥忠悯。徐元杰自幼聪慧,才思敏捷,早年师从朱熹门人陈文蔚,后又师从真德秀。其诗文风格清新脱俗。代表作品有《湖上》《郊行》。著有《梅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的七言律诗,描绘了月夜中荷花娇艳的姿态与清幽的特质,展现了诗人赏荷时的所见之景。营造了清幽雅致的月夜赏荷氛围,将荷花之美与夜色交融,形成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荷花之美的沉醉与喜爱之情,以及在赏荷过程中感受到的悠然心境。
2. 写作手法
烘托:首句“鼓角声中璧月光”通过鼓角声与明月的交织,营造出静谧而略带肃穆的月夜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清冷的基调,烘托出荷花在特殊环境中的独特美感。尾句“吹散一身风露香”以风露清香的弥漫,间接烘托出荷花淡雅高洁的品格,使读者从嗅觉体验中感受荷花的清丽脱俗。比喻:第三、四句“碧摇仙子凌波袜,红散天丝织锦裳”中,诗人将荷叶比作“仙子凌波袜”,形容其轻盈摇曳之态;荷花则被喻为“天丝织锦裳”,突出其色彩绚丽与纹理细腻,赋予荷花动态美感与华贵气质。后四句“仿佛若耶溪上路,栖迷太华井边凉。入城不觉东方白,吹散一身风露香。”将横塘比作“若耶溪”“太华井”,借传说中与荷花相关的典故地名,比喻眼前荷花生长环境的清幽雅致,进一步强化荷花超凡脱俗的意象。
3. 分段赏析
首联“鼓角声中璧月光,竹舆十里绕横塘”,首句以“鼓角声”破题,暗示时间在深夜或凌晨,军营或市井的背景声中,一轮如玉璧般的圆月升起,形成视听交融的画面。次句“竹舆十里绕横塘”点明诗人乘竹轿夜游横塘,十里路程的迂回暗示荷塘的广阔与诗人流连忘返之态。颔联“碧摇仙子凌波袜,红散天丝织锦裳”,此联以拟人化手法写荷叶与荷花。“碧摇仙子”喻荷叶如仙子轻盈舞动,“凌波袜”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的典故,赋予荷叶动态美感;“红散天丝”则形容荷花如天女散花般绽放,花瓣如丝织锦缎般绚丽。颈联“仿佛若耶溪上路,栖迷太华井边凉”,诗人将眼前荷塘与历史典故相勾连。“若耶溪”是西施浣纱之地,暗喻荷花如西施般清丽脱俗;“太华井”用李白《古风》“太华峰头玉井莲”之典,以华山仙井的清凉烘托荷塘的幽寂。尾联“入城不觉东方白,吹散一身风露香”,尾联以“不觉东方白”收束,表现诗人沉醉荷塘至天明的忘我之境;“风露香”从嗅觉落笔,既呼应前文的视觉描写,又以风中残留的荷香收尾,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徐元杰《别旴江易耕道》
下一篇:宋·徐元杰《题严陵潇洒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