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面啼红腰束素":(她)粉嫩的脸庞带着泪痕,纤细的腰肢束着素带,
# 束素:一小捆素白的丝织品。形容女子腰细。
"当年拾翠曾相遇":当年(我)在拾翠的游春活动中曾与她相遇。
# 拾翠:古代春天的时候,一种盛行于女子间的采花拾草的游戏。
"密意深情谁与诉":这浓密的情意能向谁倾诉,
"空怨慕":空自怨恨思慕,
"西池夜夜风兼露":西池每夜都有风与露相伴。
# 西池:指北京都城汴京里的著名园林金明池。
"池上夕阳笼碧树":池塘上夕阳笼罩着绿树,
"池中短棹惊微雨":池中短桨划动惊起了细雨般的水珠。
"水泛落英何处去":水波载着落花要去往何处,
# 泛:漂浮。
"人不悟":人们不明白,
"东流到了无停住":河水东流永不停止。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怀词。整首词通过对佳人情感与池上景色的描写,营造出惆怅、感伤的氛围,表达了对往昔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叹惋。
2. 写作手法
隐喻:“水泛落英何处去”“东流到了无停住”以流水落花隐喻青春易逝的无奈。落花象征着女子的青春和美好,随着水流漂泊无定,最终消失不见,暗示了女子青春的消逝和命运的无常;流水则代表着时光的流逝,永不停歇,进一步强调了青春无法挽回的遗憾。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粉面啼红腰束素”用白描手法勾勒女子形象,“粉面”“束素”展现其娇美姿态,“啼红”二字暗示相思之苦。“当年拾翠曾相遇”转入回忆,点明情缘之始。“密意深情谁与诉”直抒胸臆,道出无人倾诉的孤寂。“空怨慕”三字凝练沉重,结以“西池夜夜风兼露”的意象,将无形相思具象为夜夜侵袭的寒露凄风。下阕转入景物烘托,“池上夕阳笼碧树”以黄昏暖色调反衬内心孤冷,“池中短棹惊微雨”的“惊”字用得精妙,既写实景又暗喻心境波动。“水泛落英何处去”借落花流水暗喻情愫飘零,末句“人不悟,东流到了无停住”点明人们并未领悟时光如同这东流的水一样不停流逝。
下一篇:宋·晏殊《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