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南藩郡古宣城":日南边防重镇,古宣城历史悠久,
# 古宣城: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古称古宣城。,藩郡: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边防重镇。,日南:汉郡,汉武帝时设立,在今越南中部,东汉末以后,为林邑国所有。日,一作江。
"碧落神仙拥使旌":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天上的神仙使用着旌旗。
# 使旌:用旌旗。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拥旄万里。”,碧落: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这里泛指天上。唐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津吏戒船东下稳":管理渡口的官吏押运船只,安全前往东边,
# 戒船:这里指押运船只。,津吏:古代管理渡口﹑桥梁的官吏。
"县僚负弩昼归荣":同县做官的背着弓箭走在前面光荣地返回故乡。
# 归荣:光荣地返回故乡。,负弩:背着弓箭走在前面,表示极为尊敬。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前驱,蜀人以为宠。”,县僚:同在一县做官。县,一作悬。
"江山谢守高吟地":谢朓曾在宣城任太守,用歌吟唱此地,
# 谢守:指谢朓,他曾在宣城任太守。
"风月朱公故里情":这里也是朱公爱情故事的发源地。
# 朱公:陶朱公,即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国宛(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风月:指男女间情爱之事。
"曾预汉庭三独坐":如果人们要坐着喝酒的话,像凌策的大人,
# 汉庭三独坐:东汉光武帝在加强监察官僚权威方面,创造了一个有趣的形式,叫做三独坐。《后汉书·宣秉传》说,宣秉在汉光武帝建武元年担任御史中丞,“光武特诏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其他官僚朝见皇帝时,都站着,惟有他们坐着,故曰:独坐。这和西汉时司直、司隶校尉朝会时排列在九卿之前,均为尊宠监察官僚的特殊礼遇。此后,“三独坐”或“三独”,甚至成为御史中丞、司隶校尉这类监察官僚的代名词。东汉初年,就恢复了西汉时设置过的三套监察机构,对加强皇帝的权力起了巨大的作用。
"府中谁敢伴飞觥":谁还敢与他并起并坐,传杯把盏。
# 飞觥:传杯。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此诗描写了凌侍郎荣归宣城故里的场景与历史底蕴,表达了诗人对其显赫政绩、崇高地位的赞誉与敬重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谢守”指谢朓,南朝齐诗人,曾任宣城太守,以山水诗闻名,在宣城筑“高斋”吟咏,留下“空为大国忧,纷诡惊非一”等名句。“朱公”指范蠡,春秋政治家范蠡,助勾践灭吴后隐退,化名“陶朱公”,泛舟五湖,成为经世致用的象征。晏殊借谢朓的“高吟”赞凌策的文采风流,以范蠡的“故里情”喻其功成身退的智慧。两人皆与宣城相关,既凸显宣城人杰地灵,又暗写凌策兼具文韬武略与淡泊情怀。
3. 分段赏析
首联“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道出古宣城是块灵秀之地,连神仙都似要摇着旌旗在此汇聚。历史上的宣城“易置不常,统治称重”,向来地灵人杰,凌侍郎便是这片土地孕育出的杰出人才。颔联“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关联着凌策的诸多功绩。他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奉命重新规划从岭南向京师运输香药的路线,提出先经陆路运至南安,再转北走水运,仅用八百士兵便完成运输,相较以往节省了大量人力与运费。正因如此,“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在英州知州任上,广、英路从吉河到板步的二百里路程,每到盛夏便瘴气弥漫,过往行人死亡率极高。凌策主持从大源洞开山修路,不仅缩短了行程,更便利了运输与行旅,“代还,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超拜都官郎中,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可见,凌策在押船营运、开山修路等事务上的成就,为他赢得了这般荣耀。颈联“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点出凌策的家乡宣城曾是谢朓、朱公(范蠡)的居地。谢朓曾任宣城太守,在府治北陵阳峰筑室,名“高斋”,留有“空为大国忧,纷诡惊非一。安得扫蓬径,销吾愁与疾”等诗作,因此有“谢守高吟地”的说法。朱公即范蠡,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他虽出身寒微,却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后,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功成之后选择急流勇退,化名鸱夷子皮,换去官服、着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扁舟于五湖。因古宣城属“禹贡扬州之域”,故而有“朱公故里”之称。尾联“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意在称颂凌策功绩非凡,非寻常人能及。诗人未从正面直抒,而是借“三独坐”典故,凸显凌策身份尊贵、功勋卓著。诗句以“若要围坐宴饮,像凌策这般人物,府中谁又敢与他并肩而坐、传杯畅饮”的侧写,颂扬其功绩。
# 这首诗十分平实,是一首典型的应酬之作。
不详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吕来好《古代送别诗词三百首》
下一篇:宋·晏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