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巳清明假未开":元巳清明假日将来又还未曾到来,
# 未开:尚未宣布放假。,假:古代清明节时,达官贵人休假踏青。,元巳:即上巳。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旧俗于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
"小园幽径独徘徊":我独自徘徊在花园里僻静的小路上。
# 幽径:僻静的小路。
"春寒不定斑斑雨":漠漠春寒时轻时重春雨时降时停,
# 斑斑雨:点滴不断的细雨。班班,形容雨点不断。
"宿酒难禁滟滟杯":隔夜的余醉也禁不住想再满饮几杯的想法。
# 滟滟杯:满满地溢出酒杯。,宿酒:隔夜的余醉。一作“宿醉”。
"无可奈何花落去":季节一到花谢花飞谁也奈何不了,
"似曾相识燕归来":可爱的燕子似曾相识又飞回屋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游园宾客中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士子,
# 风味:风采,风度。,赋客:辞赋家。,游梁:梁孝王好宾客,一时才士多游梁园。后人以“游梁”谓仕途不得志。
"莫惜青钱万选才":不吝惜钱财才能多选拔些贤才。
# 青钱:铜钱。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晏殊《示张寺丞王校勘》为宋代七言律诗,以暮春残景为背景,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哲思,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人生无常的感怀,同时以梁孝王广纳贤才的典故自况,表达了积极荐才报国的政治抱负,将伤春之叹与理性自持融为一体,展现了士大夫“以理遣情”的精神境界。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前六句以“余寒”“斑斑雨”“落花”等实景描写暮春之衰,后两句以“游梁赋客”“莫惜青钱万选才”等典故虚写荐才之志,虚实交织中深化主题。借景抒情:通过“暮春残景”(如“落花纷坠”“漠漠轻寒”)渲染迟暮之悲,以“独徘徊”的自我形象寄托伤春之叹,景语皆情语。烘托:“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此句中,诗人借花落、燕归的自然景象,烘托出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花的凋零是无法阻止的,就像时光的流逝一样让人无可奈何;而燕子归来,似乎还是去年的那几只,可物是人非,又让人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怅惘。以景衬情,将诗人对时光易逝、好景不长的惋惜和无奈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典:“游梁赋客”这里化用了汉代梁孝王刘武的典故。梁孝王喜好文学,在梁园广纳天下贤才,许多文人墨客如司马相如、枚乘等都曾追随于他,在梁园饮酒作赋,留下了许多佳话。诗人用“游梁赋客”来指代那些富有才华和文学素养的文人,暗示张寺丞、王校勘等友人就如同当年梁园中的才子一样,有着非凡的才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因时兴感,白描寄情“时值暮春三月,‘元巳清明’将至未至之际,草木萌发,生机勃然。”开篇以白描勾画暮春图景:余寒未尽,落花纷坠,诗人独步幽径。“假未开”三字陡然收束,既暗藏对繁华易逝的敏锐感知,又以“独徘徊”的自我形象,流露淡淡哀愁。诗人未言情由,先诉衷肠,将读者拽入伤春情境,奠定了全诗婉约缠绵的基调。颔联:虚实交织,渲染愁绪“斑斑雨”“漠漠寒”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借雨寒交织的意象层层晕染迟暮之悲。清明时节天气多变,“雨不定”暗喻人生无常,“斑斑雨”既写落花零落,又暗示时光流逝。诗人独步园中,寒意与愁思交织,只得借酒自遣。酒与雨本无关联,却因“伤春”之情浑然相融,形成“景语即情语”的意境,将迟暮之感推向更深层的孤寂。颈联:哲理升华,虚实相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自然轮回之理,道尽时光流逝的无奈与生命永恒的哲思。“花落去”是眼前景,寄托对美好消逝的眷恋;“燕归来”借燕子轮回,暗喻人事兴衰的规律。虚实相间的笔法中,“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形成情感张力,既含万物有序的豁达,又透物是人非的怅惘。此联工巧对仗,音节流畅,凝练出“情理兼胜”的千古警句,更被晏殊移入《浣溪沙》词中,足见其钟爱之深。尾联:振起主旨,旷达自况“游梁赋客”借汉代梁孝王广纳贤才的典故自喻,以“莫惜青钱万选才”彰显荐才报国的政治抱负。尾联陡转笔锋,从前六句的婉约哀愁中振起,以“万”字凸显宰相胸襟。诗人以梁孝王自比,将张先、王琪比作司马相如、枚乘,既赞友人才华,又抒写轻财重士的豪情。这一转折使全诗从个人感伤升华为理性自持,终以“感伤而不失气度”的旷达收束,尽显士大夫的儒雅风范。
4. 作品点评
《示张寺丞王校勘》行文回环婉转,跌宕生姿。前六句铺陈景色,如行云流水,将感伤之情娓娓道来,婉转缠绵;结尾处笔锋骤转,直抒胸臆,振起全篇。诗中愁绪不失理性,感伤自有气度,尽显诗人从容心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堪称全诗精髓。此句融情于景、寄理于景,情理交融,意蕴深远。读之令人思绪翩跹,触发无尽艺术联想,更从中体悟人生哲理。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或许为后来宋诗“以理入诗”的风格转变,提供了重要启示。
上一篇:宋·晏殊《丙寅中秋咏月》
下一篇:宋·晏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