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渚沉沉不可追":汨罗江的江水深沉渺远,无法追寻,
# 汨渚:指汨罗江水域,屈原投江处。
"楚人犹自吊湘累":楚人至今仍在凭吊屈原。
# 湘累:特指投湘水而死的屈原。
"灵均未免争琼糈":屈原也不免于后人争相投送精美的祭品,
# 琼糈:祭祀用的精米,代指供奉物品。,灵均:屈原的字号,出自《离骚》。
"却道蛟龙畏色丝":人们却说投粽时用五彩丝线,是因为蛟龙害怕这鲜艳的丝绳。
# 色丝:端午悬挂的五彩丝线,民间认为可驱避蛟龙。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端午吊屈原的情景,融入典故与民俗,表达对屈原的追怀,也反映了当时端午习俗。
2. 写作手法
用典:“楚人犹自吊湘累”一句,巧用“湘累”的典故。“湘累”原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投汨罗江而死,后世以“湘累”称其含冤而逝的遭遇。作者借这一典故,将历史人物屈原与端午“吊湘”的习俗相勾连,既点明了凭吊的对象,又以“犹自”二字凸显楚地百姓对屈原的长久追念,暗寓自身对屈原的敬意。对比:“灵均未免争琼糈,却道蛟龙畏色丝”“争琼糈”与“畏色丝”形成对比,“琼糈”指物质性的供奉,“色丝”指精神性的信仰。这两句既暗寓诗人对屈原高洁品格的敬仰,亦显露出民间仪式与文人情怀间的关系。
3. 分段赏析
首句“汨渚沉沉不可追”以深沉渺远的汨罗江为背景,暗喻屈原投江的历史已遥不可及,奠定苍凉基调。“楚人犹自吊湘累”则将人物聚焦于后世凭吊者,“湘累”代指含冤投湘的屈原,既点明纪念对象,又隐含对其忧苦命运的慨叹。后两句“灵均未免争琼糈,却道蛟龙畏色丝”转向民俗事物描写,“琼糈”代指祭祀的粽子,“色丝”即五彩绳,勾勒出人们投粽入江、以丝线驱蛟的端午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