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花不住怨花飞":想留住花朵却留不住,只能埋怨花儿随风纷飞。
# 怨:抱怨,怪罪于。
"向南园、":面向南园、
"情绪依依":我的情思满是不舍、眷恋。
# 依依:留恋惜别的样子。
"可惜倒红斜白、":可惜那红白相间的花朵,斜斜地、
# 倒红斜白:向红花、白花倾斜。
"一枝枝":一朵朵飘落。
"经宿雨、":经过一夜风雨,
"又离披":它们愈发零落、散乱。
# 离披:零乱不堪的样子。此指花落。
"凭朱槛":倚靠着红色栏杆,
# 朱槛:红色的栏杆。,凭:倚着。
"把金卮":手持金酒杯。
# 金卮:金制酒器。,把:动词。握、持。
"对芳丛、":对着这一丛丛繁花、
"惆怅多时":惆怅了许久。
# 惆怅:伤感、失意。
"何况旧欢新恨阻心期":何况旧日的欢情与新添的遗憾,阻碍了与爱人相会的期许。
# 心期:心中所思念、爱恋的人。此指晏殊的亡妻。
"空满眼、":眼前满满、
"是相思":都是对爱人的相思。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991~1055),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翰林学士、右庶子。仁宗朝,累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任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卒谥元献。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与其子晏几道并称“二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的词继承了花间派的传统,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类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属惜春题材。词中描绘暮春“留花不住”“经宿雨、又离披”的落花之景,借“凭朱槛,把金卮”的人物行为,抒发“旧欢新恨、阻心期”的怅惘,以及“空满眼、是相思”的思念。借暮春落花景象,写出美好消逝的无奈、情感阻隔的遗憾与深沉相思。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何况旧欢新恨、阻心期。空满眼、是相思”词人直接说“旧欢难续、新恨又添,思念塞满眼前,心愿却难实现”,把心里那些痛苦、无奈、思念,直白地写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深情与怅惘,情感又真又深。细节描写:“凭朱槛,把金卮”中“凭”着红栏杆、“把”着金酒杯(动作细节),像镜头抓拍人物神态——一个人默默靠在栏杆,拿着酒杯对着花,借酒消愁又被花勾出怅惘,把内心的孤独、情思的缠绵,通过这两个小动作,细细地展给我们看。以景结情:“留花不住怨花飞。向南园、情绪依依”,暮春落花纷飞(景),本就惹人生愁,词人“留花不住”的无奈、“怨”的情思,与“向南园、情绪依依”的怅惘(情),全融在这暮春南园之景里,景中有情,情藏景中,读着画面,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伤春与眷恋。
3. 分段赏析
上片聚焦伤春之“怨”:“留花不住怨花飞,向南园、情绪依依”,主人公望着南园,无力挽留春花,伤春情思如丝如缕,随着落花飘飞漫延,“依依”二字,把不舍与愁怨,缠成飞花般缭乱的情网。“可惜倒红斜白、一枝枝。经宿雨、又离披”,则以直白之语,描落花惨状——红的倾倒、白的歪斜,一枝枝、一片片,满是狼藉。昨夜风雨再添摧折,让本就零落的花,愈发衰败。“依依”牵出情绪,“枝枝”铺陈规模,“倒”“斜”绘出惨景,“经”“又”强调反复,将“怨”字深深植入落花画面,把伤春情怀渲染得淋漓尽致。下片转入相思抒发:主人公凭倚朱红栏杆,手持金杯,对着残败芳丛,惆怅久久不散。情感流转清晰,“惆怅多时”呼应上片“情绪依依”,层层推进,直至尾句喷薄:“何况旧欢新恨、阻心期。空满眼、是相思”。借暮春落花起兴,把伤春之意与怀人之愁相缠,终落点在“相思”二字。
# 这首平韵《凤衔杯》抒写的是相思怨别之情。由春日的落花起兴,形象较为鲜明而富象征性,景物与情感始终融为一体,故情调更哀婉缠绵,风格更柔丽。上片一开始就在写景中融入了伤春之怀。见花落而伤心,“怨”声连绵,如泣如诉,依依惜花的情态宛然可见。“可惜”、“经宿雨”二句,以重笔铺写“南园”雨后花残叶败的惨状。一“倒”一“斜”,一“经”一“又”,字字准确地勾画出春暮花落的景象,又冠以“可惜”二字,整个自然景观就灌满了人的感情,从而成了下片“满眼相思”、“旧欢新恨”的象征和触媒。有了上片的这些铺垫作为基础,下片的情感抒发就自然而流畅,有水到渠成之快。“凭朱槛”二句,呼应“向南园、情绪依依”;“对芳丛、惆怅多时”则呼应“可惜”、“经宿雨”二句。结尾的二句,则是点明“情绪依依”和“惆怅多时”的具体内容,托出一篇之主旨:伤春怀人。
不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扬忠《晏殊词新释辑评》
下一篇:宋·晏殊《端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