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店垂杨步":在乡村的野店旁,垂杨轻摆,
# 步:通“埠”,水边泊船之处。,野店:村野之店,酒馆之类的。
"荒祠苦竹丛":荒废的祠堂周围,苦竹丛生。
# 苦竹:亦称伞柄竹,茎杆呈圆筒形,高可达四米,分节较疏,分布于长江流域各地。,荒祠:荒废了的祠堂。
"鹭窥芦箔水":白鹭窥视着插在水中的芦箔,寻找着食物,
# 芦箔:指插在河流中拦捕鱼蟹的苇栅。,鹭:白鹭。
"乌啄纸钱风":乌鸦在风中啄食着飘落的纸钱。
# 乌啄纸钱风:“乌啄”句语出张籍诗:“寒食家家送纸钱,鸟鸢作窠衔上树。”乌啄:一作“鸟啄”。啄:指啄食祭品。
"媪引浓妆女":老妇人带着浓妆艳抹的女子,
# 媪:老妇人。按《东京梦华录》卷六:“寒食、冬至之日亦如此。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
"儿扶烂醉翁":儿子搀扶着醉醺醺的老翁。
# 儿扶烂醉翁:“媪引”“儿扶”两句描写的是当时寒食节的农家风俗。
"深村时节好":在这偏僻的深村,节日的氛围格外浓厚,
# 深村:偏僻的山村。
"应为去年丰":想必是因为去年丰收,人们心情愉悦。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寒食郊行书事二首(其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期间,诗人在郊外所见的乡村生活和节日氛围。诗中通过“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等人物活动的刻画,展现了南宋时期寒食节的风俗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人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乡村的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语言质朴自然,不加雕琢,却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画面。以小见大:诗中通过对乡村祭祀场景的描写,“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展现了南宋时期寒食节的风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心态,以小见大,富有深意。
3. 分段赏析
首联:“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诗人以“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开篇,描绘了乡村旅店掩映在杨柳之间,苦竹丛中一座破旧的祠堂若隐若现的景象。“野”“荒”“苦”等字眼,营造出一种清冷、质朴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心境并不开朗。此联点明了“寒食”这一主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鹭窥芦箔水,乌啄纸钱风。”诗人行至水边,看到白鹭在芦苇丛中窥视着水下的竹箔,伺机捕食;郊野外,焚化未尽的纸钱随风飘动,乌鸦盘旋而下,啄食坟前的祭品。此联对仗工整,“鹭窥水”与“乌啄风”形成动静对比,一静一动,生动地展现了寒食节的风俗场景,同时也照应了“寒食清明祭扫”的风俗。颈联:“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诗人转而描写寒食上坟的场景:老妇人拉着化了浓妆的女儿和媳妇,儿子扶着醉酒的老翁,一起上坟。这一联生动地刻画了宋时的风俗,尤其是女孩子寒食上坟要加笄、穿素衣、画泪妆,新入门的妇人一定要同行,俗称“上花坟”。诗人虽未提及“坟”字,但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这一风俗场景写得尤为生动。尾联:“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诗人看到村里祭祀的场景,不由感慨今年春天的好时节,村人的日子应该比去年过得更丰裕。此联以“深村时节好”总结全诗,寄托了诗人对乡民的美好祝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待。
4. 作品点评
《寒食郊行书事》是范成大早年创作的一首反映风土民情的诗作。诗中虽生动展现了南宋时期寒食节的乡村风俗,但字里行间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情。范成大一生心系民生,其诗作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这首诗与他晚年的作品一脉相承,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总体而言,范成大的诗作不仅描绘了田园风光,更展现了其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这种关注民生的品格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
上一篇:宋·范成大《两木(其二)》
下一篇:宋·范成大《枕上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