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针香软渐包茸":柔软芳香的茅针,渐渐长出了细密的绒毛,
# 茅针:《本草》有名茅膏菜者,一名石龙牙草,生湿地,叶似新月,上面生腺毛状突起,叶面纤毛尖端知觉敏锐,遇昆虫,则纤毛忽卷起捕获食之。茅针或即此物之别称。
"蓬蘽甘酸半染红":味道酸甜可口的蓬蘽,有一半已经被染成了红色。
# 蓬蘽:蔷薇科草本植物,茎叶均有细毛,春日开白花,结实,叶甜微酸,颇适口。
"采采归来儿女笑":孩子们不停地采摘着,归来时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杖头高挂小筠笼":孩子们把小小的竹笼高高地挂在拐杖的一头。
# 小筠笼:小竹笼。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写作手法
赋:诗人直接铺陈乡村中茅针、蓬蘽等事物,以及儿童采摘的情景,将乡村生活画面自然呈现在读者面前。景物描写:对茅针、蓬蘽等自然景物进行描写,展现了田园特色。场景描写:描绘了儿童采摘归来欢笑的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白描: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画面,如“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没有过多修饰却生动形象。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茅针香软渐包茸,蓬蘽甘酸半染红”,从触觉、味觉、视觉等角度,运用细腻描写,展现了茅针、蓬蘽的状态与特点,勾勒出乡村生机勃勃的自然景物形象。语言清新质朴,“香软”“甘酸”等词炼字精妙,营造出充满自然气息的田园氛围,表达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后两句“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通过记叙和白描,呈现出儿童采摘归来欢笑、将小筠笼挂在杖头的活泼场景,凸显出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一个“笑”字生动传神,炼字出色,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纯真生活的赞美之情。
上一篇:宋·范成大《读唐太宗纪》
下一篇:宋·范成大《秭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