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右,
"臣猥以庸虚":臣下我身份卑微、才能平庸,
"叨尘侍从":却有幸担任侍从之职,
"无所裨补":没有什么贡献,
"常愧心颜":常常感到愧疚。
"窃慕古人荐贤推善之意":私下里仰慕古人推荐贤才、推崇善行的做法,
"以谓为时得士":认为为时代求得人才,
"亦报国之一端":也是报效国家的一种方式。
"往时自国家下诏书戒时文":过去国家颁布诏书告诫人们摒弃浮华的文风,
"讽励学者以近古":教诲勉励学者效法古代,
"盖自天圣迄今二十余年":从天圣年间到现在二十多年间,
"通经学古、":通晓经术研习古道、
"履忠守道之士":践行忠诚、坚守道义的士人,
"所得不可胜数":收获得数不胜数。
"而四海之广":然而四海如此广阔,
"不能无山岩草野之遗":难免会有隐居在山野的人被遗漏,
"其自重者既伏而不出":那些自视甚高的人既隐居不出,
"故朝廷亦莫得而闻":朝廷也就无法得知他们的存在,
"此乃如臣等辈所宜求而上达也":这就是像臣这样的人应该去寻访并向上举荐的原因。
"伏见眉州布衣苏洵":臣发现眉州平民苏洵,
"履行淳固":品行敦厚坚毅,
"性识明达":性情见识通达明智,
"亦尝一举有司":也曾经参加过一次官府的考试,
"不中":没有考中,
"遂退而力学":于是回去更加努力地学习。
"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他的议论精于事物的道理,善于认识变通权宜,
"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文章不写空泛之言,而期望有实际用处。
"其所撰《权书》、":他撰写的《权书》、
"《衡论》、":《衡论》、
"《机策》二十篇":《机策》二十篇,
"辞辩闳伟":言辞辩说,宏大雄伟,
"博于古而宜于今":博通古代且适合当今,
"实有用之言":实在是有用的言论,
"非特能文之士也":并非只是擅长写文章的士人。
"其人文行久为乡闾所称":他的文章和品行长久以来被乡里人称赞,
"而守道安贫":而他坚守道义、安于贫困,
"不营仕进":不谋求仕途晋升,
"苟无荐引":如果没有被举荐,
"则遂弃于圣时":就会在圣明的时代被埋没。
"其所撰书二十篇":他撰写的二十篇文章,
"臣谨随状上进":臣恭敬地随奏状进呈。
"伏望圣慈下两制看详":希望皇上命令两制官员仔细审阅,
"如有可采":如果有值得采纳之处,
"乞赐甄录":请求给予选拔录用。
"谨具状奏闻":恭敬地备办奏状奏闻,
"伏候敕旨":等候圣上的诏旨。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分段赏析
“右,臣猥以庸虚,叨尘侍从,无所裨补,常愧心颜。窃慕古人荐贤推善之意,以谓为时得士,亦报国之一端”:开篇欧阳修谦逊地表明自己身份平凡,担任侍从却无甚贡献,内心愧疚。同时表明自己仰慕古人荐贤之举,认为为国家选拔人才是报国的重要方式,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往时自国家下诏书戒时文,讽励学者以近古,盖自天圣迄今二十余年,通经学古、履忠守道之士,所得不可胜数”:回顾过去国家倡导学习古代文化、摒弃浮华文风的举措,指出在这二十多年间涌现出了众多通晓经学、坚守道义的人才,说明当时文化氛围良好,为后文引出苏洵做铺垫。“而四海之广,不能无山岩草野之遗,其自重者既伏而不出,故朝廷亦莫得而闻,此乃如臣等辈所宜求而上达也”:通过“四海之广”强调人才分布广泛,可能存在被遗漏的情况,那些自视甚高、隐居不出的人不被朝廷知晓,而臣子有责任去寻访举荐,点明了举荐苏洵的必要性。“伏见眉州布衣苏洵,履行淳固,性识明达,亦尝一举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学”:具体介绍苏洵,描述他品行淳朴坚定、见识通达明智,曾经参加考试未中后更加努力学习,展现出他的上进心和坚韧品质。“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进一步阐述苏洵的学识和文章特点,他的议论精通事物道理且善于把握权变,文章注重实用,为后文对其文章的高度评价做铺垫。“其所撰《权书》、《衡论》、《机策》二十篇,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详细列举苏洵的著作,评价其文章辞藻雄辩、气势宏大,既博采古代文化又适合当今社会,是实用的言论,强调他不仅有文才,更有实际的见解和能力。“其人文行久为乡闾所称,而守道安贫,不营仕进,苟无荐引,则遂弃于圣时”:说明苏洵的品德和行为受到乡里人的称赞,但他坚守道义、安于贫困,不谋求仕途晋升,如果不被举荐就会被埋没,突出了举荐他的紧迫性。“其所撰书二十篇,臣谨随状上进。伏望圣慈下两制看详,如有可采,乞赐甄录”:表明自己将苏洵的文章随奏状一起呈上,希望朝廷让两制官员审阅,若有可取之处给予录用,体现了他对苏洵的极力推荐和对朝廷任用人才的期待。“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恭敬地表明自己准备好奏状等待皇上的旨意,体现了他对皇上的尊重和奏状的正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