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āng
zhú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1
luò
zuì
duō
zhú
fán
cuò
bāo
tuò
shí
sǔn
zhī
yíng
suì
shàng
shí
shù
wàn
mín
zuò
ān
hóu
nìng
kěn
wéi
wèi
chuān
xià
rán
zhì
shuǐ
yōng
rèn
jiǎn
shān
yǎng
jǐn
yán
jiā
yǒu
xiǎo
zhāi
xián
guǎn
zài
kuī
jiān
bīn
shǎng
zhé
yāo
wèn
jiāng
tián
guài
ràng
shì
míng
wéi
hǎo
shì
rén
shēn
zhī
qiū
rén
chí
lián
gōng
shuí
qiě
qiāng
qiě
jié
zhǐ
shǒu
chū
lìng
yǒu
gǎn
yǐn
háo
wèi
gōng
shàng
bìng
wáng
guān
wéi
màn
chǐ
齿
wáng
mín
wéi
bèi
shì
lěi
zhēn
yuán
xià
wáng
yǒu
shǎo
jiàn
yán
jiān
zhě
yóu
shì
zhī
mín
zhī
shàng
zhě
shān
lín
cái
wěi
wéi
shì
zhī
měi
dēng
wáng
jīng
yòng
gōng
wèi
zhī
pàn
fèi
shí
wèi
zhī
bào
tiǎn
jīn
guǎng
广
chì
wěi
dié
shàng
jiǎn
fēi
yǒu
guǎng
广
shèng
yòu
zhī
chǐ
xiàn
guān
cái
yòng
yǎn
xiǔ
ér
yǒu
fēi
cháng
liǎn
zhě
yíng
shì
xiàng
miào
guò
chà
shū
yún
:“
:“
zuò
hài
yǒu
?”
?”
yòu
yuē
:“
:“
jūn
jié
yòng
ér
ài
rén
。”
。”
tiān
yǒu
suǒ
dāng
zhāo
móu
shǒu
guān
dào
tuī
lèi
ér
guǎng
广
zhī
zhú
shì
yóu

译文

洛阳最多的是竹子,竹园星罗棋布。光是竹笋、竹竿的盈利,每年就不下十余万缗钱,等于坐得千户侯的利禄,其收入不在富庶的渭川流域之下。但是,竹园里打堰灌水,养土施肥,育苗选材,修剪培养等工作,都必须严谨细致,认真从事。在竹林深处的空地上,家家有精巧雅致的亭舍,客人要想游赏,都可以坐小轿,径直而人,不必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主人亦不在意,对此不会感到奇怪和发出责难。因此,洛阳种竹赏竹的风俗也出名了,都把它当作一件好事。壬申年秋天,官府纷纷率人拿着镰刀斧头,不论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竹林的主人是谁,一律砍伐,不伐尽不止。西京留守发出严令:敢隐瞒丝毫的即为私藏,将按照不服从官家急需治罪,当官的被看作是对朝廷的怠惰不敬,当百姓的则被看作是叛逆不道。这样一来,数日以后,土地荒芜了,竹园光秃了,老百姓的脸上却看不到一点吝惜的神情,由此可知,洛阳的百姓是急供朝廷所需的。唉!古时砍伐山木,交纳木材芦苇,只是把地产的好东西,送到官府,以准备充当一定的用途。不供给就叫做叛逆犯上,不按时令砍伐征收,就叫做随意糟蹋。现在大宋王朝疆域广大,赋税收入积聚众多;皇上更是一心一意地节俭,并没有大兴宫室、盛设园圃的奢侈之心。官府中积累的材料物资,无不是余裕漫溢,甚至于都被蠹蚀腐朽了,可是,一遇到意外之事,却又没有限度的搜敛刮取。也许是塑像修庙超过了限度吧!古书上不是说过:“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吗?”还说过:“君子应当节约用度,爱惜人民。”皇上和各部门的官吏们应当每天早晚都要考虑到这些,坚守职责的道义,千万不可忽视。以此类推而扩展开来,伐竹则如同是一桩小事了。

逐句剖析

"洛最多竹":洛阳最多的是竹子,

"樊圃棋错":竹园星罗棋布。

# 棋错:星罗棋布,多的意思。,樊圃:竹园。

"包箨榯笋之赢":光是竹笋、竹竿的盈利,

# 榯笋:竖立的竹笋。榯,直立。,箨:包着的竹笋的皮。

"岁尚十数万缗":每年就不下十余万缗钱,

# 缗:原指穿铜钱用的绳子,这里指用绳子穿连成串的铜钱,每缗一千文,即一贯钱。

"坐安侯利":等于坐得千户侯的利禄,

"宁肯为渭川下":其收入不在富庶的渭川流域之下。

# 渭川:指渭水流域。《史记·货殖列传》:“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然其治水庸":但是,竹园里打堰灌水,

# 庸:通“墉”,水堰。

"任土物":养土施肥,

"简历芟养":育苗选材,修剪培养等工作,

# 芟:删除,修剪。,简历:选择。

"率须谨严":都必须严谨细致,认真从事。

"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在竹林深处的空地上,家家有精巧雅致的亭舍,

# 亏蔽:指竹林深处遮蔽的空地。

"宾欲赏":客人要想游赏,

"辄腰舆以入":都可以坐小轿,径直而人,

# 腰舆:古代的一种便轿。

"不问辟疆":不必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

# 辟疆:顾辟疆。《晋书·王献之传》:“尝经吴郡,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相识,乘平肩舆径人。时辟疆方集宾友,而献之游历既毕,傍若无人。辟疆勃然数之曰:‘傲主人,非礼也;而贵骄士,非道也。失是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出门。”这里代指竹园所有者。

"恬无怪让也":主人亦不在意,对此不会感到奇怪和发出责难。

"以是名其俗":因此,洛阳种竹赏竹的风俗也出名了,

"为好事":都把它当作一件好事。

"壬申之秋":壬申年秋天,

# 壬申:即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

"人吏率持镰斧":官府纷纷率人拿着镰刀斧头,

"亡公私谁何":不论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 亡:通“无”,不论。

"且戕且桴":竹林的主人是谁,一律砍伐,

# 桴:鼓槌,这里作动词用,指砍伐。

"不竭不止":不伐尽不止。

"守都出令":西京留守发出严令:

# 守都:这里指河南府治洛阳的主管官,即西京留守。

"有敢隐一毫为私":敢隐瞒丝毫的即为私藏,

"不与公上急病":将按照不服从官家急需治罪,

"服王官为慢":当官的被看作是对朝廷的怠惰不敬,

# 慢:怠慢。,服王官:指做官的。

"齿王民为悖":当百姓的则被看作是叛逆不道。

# 悖:叛逆。,齿王民:指做百姓的。

"如是累日":这样一来,数日以后,

"地榛园秃":土地荒芜了,竹园光秃了,

# 榛:荒芜。

"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老百姓的脸上却看不到一点吝惜的神情,

"由是知其民之急上":由此可知,洛阳的百姓是急供朝廷所需的。

"噫":唉!

"古者伐山林":古时砍伐山木,

"纳材苇":交纳木材芦苇,

"惟是地物之美":只是把地产的好东西,

"必登王府":送到官府,

"以经于用":以准备充当一定的用途。

"不供谓之畔废":不供给就叫做叛逆犯上,

# 畔废:叛逆。畔,通“叛”。

"不时谓之暴殄":不按时令砍伐征收,就叫做随意糟蹋。

# 暴殄:残害灭绝,任意糟蹋。

"今土宇广斥":现在大宋王朝疆域广大,

# 广斥:广阔的盐碱地。此句意为宋朝疆域广大。,土宇:土地和屋宅。

"赋入委叠":赋税收入积聚众多;

# 委叠:积聚众多。

"上益笃俭":皇上更是一心一意地节俭,

"非有广居盛囿之侈":并没有大兴宫室、盛设园圃的奢侈之心。

# 非有广居盛囿之侈:意为皇上并没有大建宫室、盛设园圃的奢侈之心。

"县官材用":官府中积累的材料物资,

# 县官:指政府、朝廷。古称天子所居之地为县,即王畿。

"顾不衍溢朽蠹":无不是余裕漫溢,甚至于都被蠹蚀腐朽了,

"而一有非常":可是,一遇到意外之事,

"敛取无艺":却又没有限度的搜敛刮取。

# 无艺:没有限度。

"意者营饰像庙过差乎":也许是塑像修庙超过了限度吧!

# 过差:超过限度。,营饰:营造修建。征用材料的目的是修复宫殿。作者这里说营饰像庙,是委婉之词。,意者:推测之词。

"《书》不云":古书上不是说过:“

"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吗?”

# 不作无益害有益:不做以无益的事情来妨害有益的事情。语出《尚书·旅獒》。

"又曰":还说过:“

"君子节用而爱人":君子应当节约用度,爱惜人民。”

# 君子节用而爱人:君子应节约费用,爱护人民。语出《论语·学而》。

"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皇上和各部门的官吏们应当每天早晚都要考虑到这些,

"守官与道":坚守职责的道义,

# 守官与道:这里意谓坚守职责和道义。《左传·昭公二十二年》:“齐侯田于沛,招虞人以弓,不进。公使执之,辞曰:‘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见皮冠,故不敢进。’乃舍之。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韪之。”

"不可以忽也":千万不可忽视。

"推类而广之":以此类推而扩展开来,

"则竹事犹末":伐竹则如同是一桩小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戕竹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古文。该文记述了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在洛阳发生的滥伐竹林事件,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事件的严肃谴责与尖锐批评。全文运用先叙述后议论的结构,前两段进行铺陈叙述,后一段展开深入议论,叙述部分简洁明了、清晰流畅,议论部分则犀利深刻,言辞柔和却刚劲有力,既有规谏之意,又暗含讥刺,极具说服力与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戕竹记》创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彼时欧阳修正在洛阳担任西京留守推官。就在这年八月,开封内廷突发火灾,崇德、长春、滋福等八座宫殿悉数被焚毁。宰相吕夷简负责后续的修葺事宜,他下令让全国各地进贡建筑材料,洛阳的竹林因此遭到彻底洗劫。欧阳修对这种不考虑实际需求、肆意横征暴敛的行为极为不满,于是便写下了这篇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体裁的文章,也是一篇讽喻题材的文章。介绍了洛阳多竹,当地百姓以竹获利,且对竹园管理严格,还形成了爱竹赏竹的风俗,以及壬申年秋天官吏随意砍伐竹子,百姓也积极配合,最后作者借此事批判朝廷过度征敛,认为应节用爱人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官府不遵循古制、过度征敛行为的批判,以及对百姓盲目顺从官府错误指令的惋惜,同时倡导统治者要节用爱民、遵守法度的思想。

2. 写作手法

反衬:“樊圃棋错”“岁尚十数万缗”的繁荣景象,与后文“地榛园秃”的荒凉形成强烈反差。前段“宾欲赏,辄腰舆以入”的闲适雅趣,反衬出官吏“持镰斧”“不竭不止”的暴虐,以昔之盛衬今之衰,愈显戕竹之酷。议论:由“古者伐山林”转入义理阐发,以《尚书》“不作无益害有益”为据,直指“敛取无艺”之弊。末段“竹事犹末”一句,将议论由具体事件提升至为政之道,暗讽朝廷“营饰像庙过差”,体现宋人以小见大的论事传统。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从题前着笔,先阐述洛竹的用处,讲述养竹的艰难,描绘竹林的秀美,展现主人的好客。行文简洁生动、具体详实,既凸显了洛阳竹林巨大的经济价值,又呈现了其极高的观赏价值,为后文“戕竹”这场灾难的到来,做了有力的铺垫,形成了鲜明的反衬。第二段正面描写“戕竹”场景。先点明时间“壬申之秋”,即明道元年秋天。紧接着描述大砍大伐的情形。“人吏”四句,句式从长变短,由散转整,用词干脆,节奏急促,把“戕竹”来势汹汹、行动迅猛的态势渲染得让人几乎透不过气。“人吏”之所以如此有恃无恐,原来是“守都”下了命令。如此层层邀功、人人卖力,短短几天,原本“樊圃棋错”的竹林,就变得四处“地榛园秃”。而百姓脸上却未流露出一丝吝惜之色,着实引人深思。随后着重刻画百姓的可怜与可悲,他们不仅在物质上做出了惨重且无益的牺牲,在感情上还遭受了极大的欺骗与愚弄,由此可见官吏的可恨,不言自明。“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此句意味深长。作者写完“戕竹”之事,便引古论今,展开议论,这部分是文章的最后一节。首先表明“伐山林,纳材苇”的目的是“以经于用”。在此前提下,地方若不按时供应,就是“畔废”;而官府若不按规定时间采伐聚敛,就是“暴殄”,更何况若不“经于用”!宋朝幅员辽阔,每年征收的物资堆积如山,仁宗也没有大兴宫室园囿的奢靡念头,可朝廷长期积压的各种材料,无不任其腐烂。即便如此,一旦稍有意外情况,还是不考虑是否需要、需要多少,也不管时间是否合适,就打着“与公上急病”的旗号,层层加码,无限度地敛取,不到榨干绝不罢休,结果所取之物远超所需,自然又是一堆堆积腐烂。“《书》不云”两句,以正面的劝诫之语,委婉而尖锐地批判了上述行为,这种“戕竹”这种看似“无益”于民的举动,损害了有益的洛竹,毫无“节用爱人”之心,昭然若揭。文章从记事转入评论,最后升华到为官之道层面。至此,事情已叙述完毕,道理也已讲透,文章似乎可以收笔了,然而作者又进一步生发——“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笔锋突变,境界顿开。原来“戕竹”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面小小镜子。古往今来,大千世界中还有无数或大或小、形形色色的“戕竹”之事。点到为止,戛然而止,这便是所谓的实处还虚。

4. 作品点评

文章在艺术手法上采用前叙后议的方式,前两段铺陈叙述,笔墨简洁明了、清晰流畅。正是因为第一段描绘的竹林之美与第二段展现的“戕竹”之丑形成强烈反差,所以后一段的议论更具力度,深刻地表现出美被丑破坏的痛心。由此,滥砍滥伐竹子乃至由此推及的一系列害民之举,都让世人感到愤慨。作者在议论时顾及到最高统治者,言辞柔中带刚,谏中有刺,“戕竹”的危害性通过叙述与议论,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此外,文章运用引用法,援引儒家经典《尚书》中的相关言论来增强自身观点的说服力,十分高明。毕竟文章是呈给当朝皇帝和权贵们看的,作为地位卑微的作者,担心人微言轻,不如引用祖训,让自己的观点更有分量,这也体现了作者的聪慧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结尾宕开一笔,把注意力引向比“戕竹”一类更严重的政治弊端,加深了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不详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王水照等《欧阳修散文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句 其十三》

下一篇:宋·欧阳修《送张洞推官赴永兴经略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