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至滑之三月":我到滑县三个月后,
# 滑:滑州,今河南滑县。
"即其署东偏之室":就在官署东边的偏室,
# 署:官署,衙门。
"治为燕私之居":修建了我休憩的居所,
# 燕私之居:歇息的地方。,治:修理。
"而名曰画舫斋":并把它命名为“画舫斋”。
"斋广一室":画舫斋的宽度有一间屋子那么大,
# 广一室:一间房子宽。
"其深七室":它的深度有七间屋子那么长,
# 其深七室:七间房子深。
"以户相通":用门将房子连通起来,
"凡入予室者":凡进入我的画舫斋,
"如入乎舟中":就好像到了船上。
"其温室之奥":屋子深暗的地方,
# 温室之奥:指画舫斋最里面的房子。奥:深处。
"则穴其上以为明":就在顶部凿洞开窗,使屋子明亮起来;
"其虚室之疏以达":空疏通达的地方,
# 其虚室之疏以达:靠外边的房子没有墙壁,疏朗而通达。
"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就在两边砌上栏杆,作为坐立的依靠。
"凡偃休于吾斋者":凡是在斋中休息,
"又如偃休乎舟中":就像在船上休息一样。
"山石崷崒":屋外山石高峻,
# 崷崒:峥嵘高峻的样子。
"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各种美丽的花草树木种植在屋檐的两边,
"又似泛乎中流":人在斋中又像是泛舟江中,
# 泛乎中流:船行在大河之间。
"而左山右林之相映":左右两边的山林交相辉映,
"皆可爱者":都令人喜爱。
"因以舟名焉":于是就用“舟”来命名我的居室。
"《周易》之象":《周易》的卦象,
"至于履险蹈难":涉及到经历艰难险阻的,
"必曰涉川":就一定称作“涉川”。
"盖舟之为物":这是因为“舟”这种物件,
"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是用来渡过难关而不是用来安居的。
"今予治斋于署":我在官署修建的居所,
"以为燕安":是用作闲居休憩的,
"而反以舟名之":却反而用“舟”来命名,
"岂不戾哉":这难道不违背常理吗?
# 戾:乖戾,悖谬。
"矧予又尝以罪谪":况且我又曾经因为获罪被贬谪,
"走江湖间":行走在江湖之间,
"自汴绝淮":从汴河渡过淮河,
"浮于大江":又沿长江漂流,
"至于巴峡":到了巴峡,
"转而以入于汉沔":再辗转进入汉水和沔水,
"计其水行几万余里":总计水路行程几万里。
"其羁穷不幸":其间途路蹇阻多难,
# 羁穷不幸:仕途挫折,颠沛流徙。
"而卒遭风波之恐":突然遭遇大风浪恐惧的时候,
"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常常呼唤神灵保佑以使自己脱离危险而保瞬间性命的情形,
# 叫号神明:呼唤上天保佑。
"数矣":已经有很多次了。
# 数:屡次。
"当其恐时":当恐惧的时候,
"顾视前后凡舟之人":我环顾船上的人,
"非为商贾":不是商人,
"则必仕宦":就是做官的。
"因窃自叹":于是暗自感叹,
"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认为如果不是贪图利益和身不由己的人,
"孰肯至是哉":谁愿意到这里来呢?
"赖天之惠":全靠老天的眷顾,
"全活其生":我得以保全性命。
"今得除去宿负":我能够除去以往的罪责,
# 除去宿负:免去以前受贬谪的罪愆。
"列官于朝":在朝廷任职,
"以来是州":来到这滑州,
"饱廪食而安署居":饱吃官粮,安居官署。
"追思曩时山川所历":回想起从前我辗转高山大河的经历,
"舟楫之危":乘船的危险,
"蛟鼋之出没":蛟龙龟鼍的出没,
"波涛之汹欻":波涛的汹涌,
"宜其寝惊而梦愕":总使我在睡梦中惊醒。
"而乃忘其险阻":而我却忘记了自己遭受的艰难险阻,
"犹以舟名其斋":还用“舟”来命名我的斋室,
"岂真乐于舟居者邪":难道我真的喜欢在船上生活!
"然予闻古之人":然而我听说古时候的人,
"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有的逃离世俗远离江湖而逍遥,
"终身而不肯反者":终身都不肯再返回尘世之中,
"其必有所乐也":他们肯定有感到快乐的地方。
"苟非冒利于险":如果不是在危险当中求得利益,
"有罪而不得已":如果不是因为犯罪而身不由己,
"使顺风恬波":而是在船上顺风而行,
"傲然枕席之上":风平浪静,傲然倚躺,
"一日而千里":一目之内就可以走千里的路程,
"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那么乘船而行难道不是一件乐事吗!
"顾予诚有所未暇":考虑到我确实没有空闲的时间,
# 诚有所未暇:意思是世乱方甚,自己应该做一番事业,还不能脱身世外,漫游江湖。
"而舫者宴嬉之舟也":而“舫”是一种休憩娱乐的船,
"姑以名予斋":姑且用此命名我的斋室,
"奚曰不宜":为什么说不合适呢?
# 奚曰不宜:怎么能说不对呢?
"予友蔡君谟善大书":我的朋友蔡君谟擅长写大字,
# 蔡君谟:蔡襄,字君谟,作者朋友,当时以书法著名。
"颇怪伟":字体甚为奇崛雄伟,
"将乞大字以题于楹":我请求他在斋室的门楣上题写大字,
"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可是怕他对我的斋室的命名有疑问,
"故具以云":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作详细解释。
"又因以置于壁":并把它挂在墙上。
# 置于壁:刻石砌入墙壁间。
"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壬午年十二月十二日记。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为散文。文章开篇详细介绍了画舫斋的形制构造,它广一室、深七室,以户相通,温室、虚室各有设计,周边还有山石花木,人在斋中如在舟中,且斋外景色如泛中流,因此命名为画舫斋。既抒发了作者有志难酬的无奈,又展现出其独特的文人情趣和严谨的人生态度,言有尽而意无穷。
2. 写作手法
比喻:文中“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以斋室喻舟,将静室比作行舟,又以“山石崷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喻檐外景致为泛舟所见,使斋居顿生流动之势。联想:由斋名“画舫”引发“《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的经义联想,复追忆“自汴绝淮,浮于大江”的贬谪经历,终以“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作结,虚实相生,拓出宦海浮沉之思。
3. 分段赏析
《画舫斋记》开篇阐释命名之由:其一,斋室广一室、深七室,其形宛若舟船;其二,斋中各室特色不一,或深邃温暖似船舱,或空旷四壁如舷窗外,置身其间,仿若舟中;其三,斋之左右风景如画,花木与山石分列两侧,斋居其中,恰似一舟行于山林夹映的江水之中。作者不仅生动描绘了画舫斋的结构特色,还细致勾勒其自然环境。独具匠心的建筑与山石花木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卷。随后,作者顺承画舫之名,转而言舟。他从《周易》切入,以渡河比拟身处危境,以船作渡,暗喻自身从政治漩涡中脱身,自汴水启程,渡淮河,逆长江上行,历经诸多艰险。人生之旅正需船作为战胜艰难险阻的工具,而如今自己却淡忘艰难险阻,还以船为室命名,莫非真的喜爱舟中之生活?作者觉得在江湖之上尽享战胜风浪之乐,实乃人生一大趣事。进而,作者又言:我听闻有的古人为避世事远隐江湖,终身不肯回返,其中定有某种乐趣。若非贪恋财利,也非身负罪名、身不由己,那么,一帆风顺、水波不兴之时,安然躺在枕席之上,一日便可行至千里之外,这样乘船难道不快乐吗?作者所言这两种“乐”,并非现实之乐,只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而现实中的“江湖”与“舟之行”,带给他的唯有不幸与痛苦。
4. 作品点评
作者以舟名斋,借“画舫斋”这个饱含深意的名称时刻警醒自己:当下虽位列朝廷,享受丰厚待遇,但仍需居安思危。文章最后回归现实,作者请好友蔡君谟题词,倾诉内心所思,宣泄胸中积郁。
# 兴逸。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