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g
shí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1
líng
zhī
shí
yǒu
liù
wéi
rén
ér
chà
xiǎo
ér
yóu
cáng
mín
jiā
zuì
zhě
yǎn
rán
jiāng
nán
cún
měi
suì
hán
shuāng
luò
shuǐ
ér
shí
chū
páng
rén
jiàn
guài
wǎng
wǎng
wéi
shén
líng
àn
jīng
jiē
zǎi
táng
huì
chāng
zhōng
shǐ
wéi
xìng
yún
shuǐ
chū
yǒng
yáng
lǐng
西
jīng
huáng
dào
shān
xià
qiú
zhī
jīn
suǒ
wèi
xìng
zhě
xún
chú
zhōu
rén
yuē
shì
yáng
xíng
yǒu
huái
nán
huái
rén
huì
xián
míng
xìng
wéi
líng
huò
rán
páng
ruò
yǒu
zhǐ
yún
jiàng
liú
jīn
zhī
zhái
shí
liú
shì
zhī
jīn
wěi
shí
guì
jiàng
xíng
féi
hào
sān
shí
liù
yīng
xióng
jīn
jīn
běn
hàn
ér
nǎi
néng
zhī
ài
shǎng
wéi
ér
zi
zhī
hǎo
fēi
zāo
féng
luàn
shì
gōng
chéng
zhì
jiāo
guì
zhī
ér
rán
xiǎng
jiā
chí
tái
xiè
cǎo
shí
chēng
shí
zhī
shèng
zāi
jīn
liú
shì
zhī
hòu
sàn
wéi
biān
mín
shàng
yǒu
páng
zhě
gǎn
rén
zhī
fèi
xīng
ài
ér
nǎi
sān
niú
zhì
yōu
yòu
suǒ
xiǎo
zhě
bái
mín
zhū
shì
suì
tíng
zhī
nán
běi
tíng
chéng
ér
jìn
wéi
chú
rén
suì
shí
yóu
zhī
hǎo
zhī
zhě
yōu
yuǎn
zhì
zhī
ěr
ài
zhě
miǎn
zhī
ér
jiē
liú
jīn
zhě
suī
dào
rán
wèi
xióng
yǒng
zhī
shì
píng
shēng
zhì
wěi
zāi
hòu
shì
huāng
yīn
líng
luò
zhì
sūn
mǐn
ér
wén
kuàng
cháng
yǒu
shí
yòng
wéi
guì
zhě
zhī
jiè
ér
hào
zhī
shì
wén
shí
zhě
shǎng
ér
ér
zāi

译文

菱溪的奇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被人取走了,一块稍微小一点但形状特别奇异,也藏在老百姓家里。最大的一块,仰面躺在溪边,因为它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每年天寒霜降,江水干涸而露出了石头,溪旁住的人见它形状怪异,常常把它作为神灵祭祀。菱溪,在各类图册经籍中都没有记载。唐代会昌年间,刺史李濆写了一篇《荇溪记》说,荇溪水出永阳岭,向西从皇道山下经过。从地理上寻找,现在没有称为“荇溪”的河流。问滁州人荇溪在什么地方,他们回答说就是菱溪这条河。杨行密占据淮南的时候,淮南人为了避讳他的名字,把“荇”改为“菱”;从道理上说也许就是这样。溪旁有一处遗址,听说是以前将军刘金的住宅,奇石就是刘金的。刘金,伪吴的时候的贵将,和杨行密同时在合淝举事,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刘金本来是一个剽悍武夫,却也知道喜欢、欣赏奇异的事物,有了像小孩子一样的爱好,难道不是因为在乱世之中,功业成就,志向满足,满足于富贵的安乐与嗜欲无节而使他这样吗?遥想这宅院当年的水池台榭、奇木异草,和这些石很相称,也是一时的盛事!现在刘金的后人,散居为平民,还有住在溪两岸的。我感叹于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尤其可惜这块大石让人喜爱却反而遭到遗弃,就用三头牛拖出来,放置于幽谷之中,又寻找那块稍微小一点的,在白塔的老百姓朱某家得到了它,就将它们立在丰乐亭的南北。丰乐亭靠城路近,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那些奇异的事物,让它们弃置在僻远的地方则可惜,把它们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则喜欢它的人免不了会将它取了去。唉!刘金虽然不值一提,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勇猛的人,他平生的志向难道不宏伟吗!可是到了他的后辈,衰败零落,以至于子孙没落而不知是谁,何况是要想长久地占有这块石头呢?通过它可以作为那些富贵者的警戒。而那些喜欢奇异事物的人听到了这块石头的故事以后,也就可以欣赏就行了,何必非要取回自己家里去呢?

逐句剖析

"菱溪之石有六":菱溪的奇石共有六块,

# 菱溪:溪名,在滁州东,源出永阳岭,南入清流河。

"其四为人取去":其中四块被人取走了,

"而一差小而尤奇":一块稍微小一点但形状特别奇异,

"亦藏民家":也藏在老百姓家里。

"其最大者":最大的一块,

"偃然僵卧于溪侧":仰面躺在溪边,

# 偃然:倒卧状。

"以其难徒":因为它难以移动,

"故得独存":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

"每岁寒霜落":每年天寒霜降,

"水涸而石出":江水干涸而露出了石头,

"溪旁人见其可怪":溪旁住的人见它形状怪异,

"往往祀以为神":常常把它作为神灵祭祀。

"菱溪":菱溪,

"按图与经皆不载":在各类图册经籍中都没有记载。

"唐会昌中":唐代会昌年间,

"刺史李渍为《荇溪记》":刺史李濆写了一篇《荇溪记》说,

# 刺史李渍为《荇溪记》:《全唐文》卷七六一载:“李潢,武宗朝官洛阳令,迁滁州刺史。”他曾写过一篇《荇溪新亭记》,今收录在《全唐文》中。

"云水出永阳岭":荇溪水出永阳岭,

# 永阳岭:在滁州北三里。

"西经皇道山下":向西从皇道山下经过。

# 皇道山:在滁州东北十七里。

"以地求之":从地理上寻找,

"今无所谓荇溪者":现在没有称为“荇溪”的河流。

"询于滁州人":问滁州人荇溪在什么地方,

"曰此溪是也":他们回答说就是菱溪这条河。

"杨行密有淮南":杨行密占据淮南的时候,

# 杨行密有淮南:唐末大乱时,合肥人杨行密曾被唐王朝封为弘农郡王。后来唐朝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杨行密便占据淮南一带,自称吴王。

"淮人讳其嫌名":淮南人为了避讳他的名字,

"以荇为菱":把“荇”改为“菱”;

"理或然也":从道理上说也许就是这样。

"溪旁若有遗址":溪旁有一处遗址,

"云故将刘金之宅":听说是以前将军刘金的住宅,

# 刘金:《新唐书·杨行密传》载,乾宁二年(895年),杨行密袭击濠州(今安徽钟离),俘虏了濠州刺史张燧,命部将刘金守卫。《十国春秋刘金传》载,刘金担任濠州围练使,威名大震,为濠州人所称颂。

"石即刘氏之物也":奇石就是刘金的。

"金":刘金,

"伪吴时贵将":伪吴的时候的贵将,

# 伪吴时贵将:谓刘金是杨行密政权非常知名的大将。

"与行密俱起合淝":和杨行密同时在合淝举事,

"号三十六英雄":号称“三十六英雄”,

"金其一也":刘金就是其中之一。

"金本武夫悍卒":刘金本来是一个剽悍武夫,

# 金本武夫悍卒:刘金原本只是个武夫。

"而乃能知爱赏奇异":却也知道喜欢、欣赏奇异的事物,

"为儿女子之好":有了像小孩子一样的爱好,

# 为儿女子之好:谓刘金竟然有如此的雅兴。

"岂非遭逢乱世":难道不是因为在乱世之中,

"功成志得":功业成就,志向满足,

"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满足于富贵的安乐与嗜欲无节而使他这样吗?

"想其葭池台榭、":遥想这宅院当年的水池台榭、

"奇木异草与此石称":奇木异草,和这些石很相称,

"亦一时之盛哉":也是一时的盛事!

"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现在刘金的后人,

# 编民:编入官府民籍的固定居户。

"尚有居溪旁者":散居为平民,还有住在溪两岸的。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我感叹于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

#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我对于历史上人和事的兴起衰败颇有感慨。

"惜其可爱而弃也":尤其可惜这块大石让人喜爱却反而遭到遗弃,

# 惜其可爱而弃也:可惜它非常可爱却遭到废弃。

"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就用三头牛拖出来,放置于幽谷之中,

# 幽谷:幽谷泉,也在滁州。

"又索其小者":又寻找那块稍微小一点的,

"得于白塔民朱氏":在白塔的老百姓朱某家得到了它,

"遂立于亭之南北":就将它们立在丰乐亭的南北。

# 于亭:指修建丰乐亭。

"亭负城而近":丰乐亭靠城路近,

"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夫物之奇者":那些奇异的事物,

"弃没于幽远则可惜":让它们弃置在僻远的地方则可惜,

"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把它们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则喜欢它的人免不了会将它取了去。

"嗟夫":唉!

"刘金者虽不足道":刘金虽然不值一提,

"然亦可谓雄勇之士":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勇猛的人,

"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他平生的志向难道不宏伟吗!

"及其后世":可是到了他的后辈,

"荒堙零落":衰败零落,

"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以至于子孙没落而不知是谁,

"况欲长有此石乎":何况是要想长久地占有这块石头呢?

"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通过它可以作为那些富贵者的警戒。

"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而那些喜欢奇异事物的人听到了这块石头的故事以后,

"可以一赏而足":也就可以欣赏就行了,

"何必取而去也哉":何必非要取回自己家里去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菱溪石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记事散文。文章叙写菱溪石的来历,感慨世事变迁与人物盛衰,劝诫世人勿独占奇物。全文以石为引,记事感物,文辞简洁而意涵深远,通过一石一事的议论,体现作者“宽简”的政治主张,展现出欧文明白晓畅、精炼含蓄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菱溪石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作,作于庆历六年(1046年),此时作者贬官滁州。庆历新政失败给作者带来沉重打击,其忧国忧民、期望国富民强的初衷未改,但进取锐气渐减。这一时期,作者文章多为写景状物、记事抒怀之作,《菱溪石记》便是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记事散文,也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以菱溪石为题,通过联想与对比,从平凡事物中挖掘出治国为政应“以民为本”的深刻道理,体现出于微见著、平中见奇的写作特色。

2. 写作手法

联想:作者由菱溪石“偃然僵卧”的形态,联想到其曾属“伪吴贵将”刘金,又由刘氏“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的盛景,想象其昔日奢靡生活,再从“刘氏之后散为编民”的现状,延伸至对“人物废兴”的普遍感慨。如“想其……亦一时之盛哉”句,通过合理联想填补历史空白,将奇石与权贵命运勾连,使叙事超越具体物象,生发出对世事无常的哲思。对比:文中多处运用今昔对比与人物反差。如“刘金武夫悍卒”却“爱赏奇异”的性格对比,凸显其身份与志趣的矛盾;“刘氏盛时宅第之盛”与“后世子孙泯没无闻”的兴衰对比,强化“富贵难久”的警示;“奇石昔被私占”与“今立亭供民嬉游”的归属对比,暗寓“独乐不如众乐”的治政理念。这些对比层层递进,既增强叙事张力,又使“戒独占、重民生”的主旨水到渠成。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几句,先交代菱溪石共六枚的总数,以“其四为人取去”点明多数石的流失,再以“差小而尤奇”“藏民家”突出另一石的特殊,最后聚焦“最大者”,用“偃然僵卧”的拟人化描写,勾勒其横卧溪侧的形态,以“难徙”解释其“独存”的原因。末句“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以季节变化的时间线索,写石随水落显露的过程,借“溪旁人”因“可怪”而“祀以为神”的民俗反应,侧面烘托此石异乎寻常的形态,为后文叙述其历史渊源埋下伏笔,短短数句既交代石之存毁现状,又赋予其神秘色彩,叙事简练而富有层次。第二段:“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几句,先以“图经不载”强调菱溪的籍籍无名,再援引唐代刺史李渍《荇溪记》的记载,坐实其水源与流经路线,形成“无载”与“有记”的对照。“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通过实地考证与民间询问的互动,以“无所谓荇溪”的疑惑与“滁州人”确认的笃定,引出溪名变迁的关键:“杨行密有淮南,淮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此处以五代杨行密政权治下“讳嫌名”的避讳习俗,解释“荇溪”易名“菱溪”的缘由,将地理考证与历史掌故结合,既赋予地名变迁合理依据,又为菱溪石增添了一层跨越朝代的历史纵深感,体现欧阳修散文考据与叙事融合的特色,在看似平淡的地名辨析中,暗藏对历史传承与民间文化的关注。第三段:“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几句,以“若有”的推测语气引出遗址背景,点明菱溪石曾为五代吴国贵将刘金所有,迅速将叙事焦点从自然景物转向历史人物。“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简要交代刘金的身份,以“英雄”称号与其“武夫悍卒”的出身形成反差,为下文矛盾叙事张本。“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以反问句式探究其“爱赏奇异”的心理动因,将武夫的粗豪与赏石的细腻并置,暗示其在乱世功成后沉溺享乐的状态。“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通过想象刘氏宅第与奇石相称的盛景,勾勒出一幅权贵奢靡生活的画面,与“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一“盛”一“衰”之间,暗喻世事无常、人物兴衰的历史规律,叙事中蕴含对权贵阶层转瞬即逝的感慨,为后文议论“物之废兴”埋下情感线索。第四段:“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几句,以“感”“惜”二字直抒胸臆,表明移石的主观动因:既叹惋历史人物的兴衰更迭,又怜惜奇石被弃置荒野的境遇。“三牛曳置”的细节,以人力曳石的艰难,反衬最大石的体量与移置的决心;“索其小者”“得于朱氏”的过程,体现对另一奇石的寻访之诚。最终将两石“立于亭之南北”,并点明“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使原本被私人占有或湮没荒野的奇石,成为可供百姓观赏游憩的公共景观。此段叙事从“弃”到“取”再到“予民”,既呼应前文“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的怜惜,又通过具体行动践行“与民同乐”的理念,在平淡的移石事件中,暗含作者对民生福祉的关注,为文末议论“何必取而去也”的共享观念做了生动注脚。第五段:“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几句,以哲理化的语言概括奇物的普遍命运:或湮没无闻,或被强权据为己有,形成一对矛盾困境。“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以刘金为例,先扬后抑,肯定其“雄勇”“志意伟”,再以“荒堙零落”“泯没无闻”的结局,极言其家族的迅速衰败,以“况欲长有此石乎”的反问,强化“物不可久占”的道理。“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直接点明警示对象,批判权贵因“好奇”而强占奇物的贪婪。“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则将议论对象扩展至一般“好奇者”,倡导“赏而不取”的态度。这段议论由菱溪石的命运引申至人生哲理与治国理念,以“富贵者之戒”收束,表面谈“石”,实则借石喻政,含蓄批评权贵阶层横征暴敛的弊端,委婉表达“宽简为政”“节用爱农”的政治主张,卒章显志而不失含蓄,使一篇记石小文承载了深刻的社会思考,体现出欧阳修“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与“平中见奇”的艺术匠心。

4. 作品点评

作者对这一深刻主旨的表达,并非以深隐为特点,而是写得浅显平易,“文不雕饰,而辞切意明”。这充分体现了欧文既明白晓畅,又精炼含蓄、耐人寻味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事虽不甚紧要,却自风致修然。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四十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游龙门分题十五首·白傅坟》

下一篇:宋·欧阳修《立秋有感寄苏子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