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为边户":家中世代都是边境的住户,
"年年常备胡":年年都要防备胡人侵扰。
# 备胡:防备胡人侵扰。胡,古代对北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此处专指契丹。
"儿僮习鞍马":家里的儿童和僮仆都熟悉骑马射箭,
"妇女能弯弧":妇女们也能够拉弓射箭。
# 弯弧:拉弓,指射箭。
"胡尘朝夕起":胡人的战尘早晚都会扬起,
# 胡尘:辽军骑兵搅动起的沙尘,指辽军入侵。
"虏骑蔑如无":胡人的骑兵好像根本不被他们放在眼里。
# 蔑如无:视如无人之境。蔑,轻视。
"邂逅辄相射":一旦偶然相遇就会相互射箭,
# 邂逅:偶然相遇。
"杀伤两常俱":双方常常都会有人员伤亡。
# 俱:相当。
"自从澶州盟":自从澶州订立盟约后,
# 澶州盟: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主萧太后和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南攻,直抵澶州,威胁汴京。真宗本想听从王钦若、陈尧叟之计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抵抗,只得勉强去澶州督战。由于部署得当,加之宋军士气高涨,在澶州大败辽军,并杀其大将萧挞凛,辽军被迫请和。结果战败的辽国,不但没有退还半寸幽燕的土地;打了胜仗的宋朝反而同意每年赠辽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同辽国签定和约,史称“澶渊之盟”。
"南北结欢娱":南北双方结成了友好关系。
"虽云免战斗":虽然说避免了战斗,
"两地供赋租":但南北两地都要向朝廷缴纳赋税和贡品。
# 两地:两边,指宋和辽。
"将吏戒生事":将吏们告诫百姓不要惹事生非,
# 戒生事:不许惹起纠纷。
"庙堂为远图":朝廷为了长远利益做打算。
# 远图:深远的谋略。,庙堂:指北宋朝廷。
"身居界河上":自己居住在界河边上,
# 界河:两国分界的河流。
"不敢界河渔":却不敢在界河里捕鱼。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边户在宋辽对峙时期的生活,营造出一种沉重、无奈的氛围。通过叙述边户长期备战、参与战斗,到澶渊之盟后的生活变化,展现了边户生活的艰难与不易。表达了诗人对边户的同情,对和平来之不易的感慨,以及对边户在和平时期仍受诸多限制的无奈。
2.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正是这一形势的真实摹写。“家世”一句,点明家族世代居住边地,足见历时之悠久。在这漫长岁月里,边民不仅年年防备契丹侵扰,更在一年之中时刻处于战备状态。正是这种长期的征战生活,造就了边民健壮的体魄与勇武的性格——孩童尚未长成便已习练骑马,妇女亦能弯弓射箭。边民的英武体现在诸多方面,作者若将所见所闻一一罗列,难免拖沓失焦,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诗中仅选取孩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弧”的场景,选材极为精炼。孩童学马、妇女射箭,这般景象殊为少见,却最能彰显边民的尚武特质。这一极具典型性的细节,既源于现实,亦关联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河北地区自春秋战国起便是征战频发之地,当地百姓素来有尚武之风,再加上宋建国后与辽国长期对峙,更让这股尚武风气愈发浓厚。连孩童妇女都能弯弓射箭,青壮年男子的骁勇善战更不待言。如此英武的边民,绝不会听任外敌侵侮,诗中接下来四句,便描绘他们抗击契丹的英勇斗争。“朝夕”二字,既显辽军侵扰之频繁,又现其出没无常的特点,足见威胁之深重;“蔑如”一词,则道出边民对契丹毫不在意、全然不惧的态度,尽显英雄气概。由于契丹频繁来犯,边民与之常不期而遇,相遇即展开厮杀,双方死伤往往不相上下。“俱”字既显辽军的凶悍,更凸显边民为守护家园与和平生活而奋勇搏杀的精神。前文虽写战斗惨烈、伤亡惨重,情调却高昂激越;转入澶渊之盟后的描写,基调便截然不同。这场议和堪称宋辽关系的转折点,此后宋朝对辽彻底奉行妥协屈服之策。诗中“结欢娱”一词,正指此次议和——这原是统治者的论调,经边民口中道出,实为对最高统治者及主和派官僚的辛辣嘲讽。依和约,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表面看似“情同手足”,一派“欢娱”:宋廷以巨额绢银换得“和平”,自谓可安享太平;契丹统治者即便战败,仍获丰厚贡物,才是真正的“欢娱”。“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唯有宋朝百姓遭此重负,这些绢银终究要从他们身上榨取;边民更要向宋、辽双方双重纳税,境遇愈发凄惨。朝廷既对辽妥协,边境将吏便怕与辽起纠纷,转而约束边民不得“生事”,实则是要他们听任契丹骚扰而不得反抗。朝廷为欺瞒百姓,将这种妥协求和、苟安一时的行径美化为“深谋远虑”。诗中“远图”一词,原是统治者愚民的借口,此处反用其意,极尽讽刺。诗的末两句,正是对“远图”的具体诠释。“界河”本是中原故土,此刻竟成宋辽边界;更因朝廷妥协退让,居住在界河沿岸的边民,连在河中打鱼的权利都被剥夺。“不敢”二字,既指向辽军的蛮横干涉,也涵盖宋朝将吏的阻挠——他们唯恐触怒辽军。这两句饱含悲愤沉痛之情,实为对朝廷的尖锐斥责。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写法与杜甫名篇“三别”一脉相承,均以诗中人物自叙的口吻展开。这种笔法能让读者更觉真切,从而强化作品的感染力。诗中以澶渊之盟前后情形作对照,对朝廷主和派的揭露也因此更显深刻有力。欧阳修前期在政治上与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立场一致,主张坚决抵抗辽与西夏,反对妥协退让。他于庆历三年(1043年)所作《论西贼议和利害状》,便力主对西夏采取强硬立场,这首诗正是其政治主张的体现。
# 全诗富于形象性,加上语言朴素而平易,叙事简练而真切,所以很有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不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刘扬忠《欧阳修诗词》
上一篇:宋·欧阳修《酬圣俞朔风见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