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顿首白":修顿首禀告,
# 顿首: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
"先辈吴君足下":尊敬的吴充先生。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前几天承蒙您给我一封信和三篇文章,
"发而读之":打开一读,
"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好像有成千上万的文字,
"及少定而视焉":等到稍稍定神细看,
"才数百言尔":知道不过几百字。
"非夫辞丰意雄":如果不是词义丰富立意高远,
# 辞丰意雄:辞雄意丰。
"沛然有不可御之势":气势充沛而不可抵挡,
# 沛然:盛大的样子。沛,一作“霈”。
"何以至此":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但是,您自己还担心没有人开导,无所适从,写作难于提高,
# 伥伥: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
"此好学之谦言也":这是您一心向学的客气话罢了。
"修材不足用于时":我既无济世之才,
"仕不足荣于世":官位也不尊荣显赫,
"其毁誉不足轻重":我的批评或表扬无足轻重,
"气力不足动人":我的力量也不足以打动人心。
"世之欲假誉以为重":世上想借名人的声望来抬高自己,
# 假:借助。
"借力而后进者":借大人物的权力帮助自己上进的人,
"奚取于修焉":从我这里又能得到什么呢?
# 奚取:得到什么?
"先辈学精文雄":您学业精进,文章雄健,
"其施于时":本来就有用于时,
"又非待修誉而为重":也不必依靠我的声誉来抬高,
"力而后进者也":依靠我的力量来上进。
"然而惠然见临":但是,承蒙您来看望我,
"若有所责":好像有什么要求,
# 责:求。
"得非急于谋道":莫非是急于寻求正道,
"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不选择什么人而问了吧?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求学的人未尝不想求得道,
# 为道:领会、实践道。“道”在这里指儒家思想体系。,未始:未尝。
"而至者鲜焉":但真正达到目的的却很少;
# 鲜:少。
"非道之于人远也":这并不是道离开人很远,
"学者有所溺焉尔":而是学习的人被某些假象迷惑了。
# 溺:沉浸不能自拔。
"盖文之为言":说起作文,
"难工而可喜":难于写得精巧令人喜爱,
"易悦而自足":容易取悦于一时使自己满足。
"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世上求学的人往往沉迷在这一点上,
"一有工焉":偶尔有高明的地方,
"则曰":便说:
"“":“我的学问够了
"。”":。”
"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沉迷得厉害的人甚至百事不关心,
"曰":说:
"“":“我是一个文人
",":,
"职于文而已":专心写文章罢了。”
"此其所以至之鲜也":这就是求道很少达到目的的原因。
"昔孔子老而归鲁":从前孔子年老了回到鲁国,
"六经之作":整理六经,
"数年之顷尔":不过花了几年的短时间。
"然读《易》者如无《春秋》":但是,他攻读《易》时好像世上根本就没有《春秋》,
"读《书》者如无《诗》":读《尚书》时,好像没有《诗》,
"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这是他之所以用功少而能登峰造极的原因?
# 至于至:至,到达。至,竞,最高境界。
"圣人之文虽不可及":圣人的文章,虽然我们赶不上,
"然大抵道胜者":但是,总的说来道的境界高,
"文不难而自至也":文章便不难具有很深的造诣。
"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所以,孟子终日奔忙到处游说,没有空暇著书,
# 皇皇:同“遑遑”,匆匆忙忙的样子。
"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荀子也到了晚年才写书。
# 荀卿: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有《荀子》三十二篇。
"若子云、":至于扬雄、
# 子云:扬雄,字子云。扬雄《太玄》模仿《易》,《法言》模仿《论语》。
"仲淹":王通,
# 仲淹:王通,字仲淹,隋末人。模仿《春秋》作《元经》,模仿《论浯》作《中说》。
"方勉焉以模言语":他们都是勉强模仿前人的言词来著述,
"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这是道不足而勉强写作的表现。
"后之惑者":后世糊涂,
"徒见前世之文传":愚昧的人,只看到前代的文章传了下来,
"以为学者文而已":以为学习就是舞文弄墨而已,
"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所以越勤苦努力越达不到目的。
"此足下所谓":这正是您所说的,
"“":“整天关在房间里写
# 轩序:有窗栏的长廊或小室曰“轩”,东西厢房曰“序”。“不出轩序”是个比喻,说的是写文章只能在“长廊、厢房”中徘徊,从未“登堂入室”。
",":,
"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文章不能纵横驰骋,
"者也":随心所欲”,
"道不足也":其原因在于道不充实。
"若道之充焉":如果道充实了,
"虽行乎天地":即使能够遨游于天地之间,
"入于渊泉":潜入深渊泉水之中,
"无不之也":也没有达不到的。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您的文章就像汪洋大海,气势充沛,
"可谓善矣":可称得上好文章了。
# 善:完美。
"而又志于为道":而且,您又立志求道,
"犹自以为未广":还认识到自己不够,
"若不止焉":如果不停止的话,
"孟、":孟子、
"荀可至而不难也":荀子的境界也是不难的了。
"修学道而不至者":我是学道而没有达到目的的人,
"然幸不甘于所悦":不过幸而不满足于一时的喜爱,
"而溺于所止":也不沉溺于微小的成绩而停止不前。
"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
"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少许进步加以勉励,
"幸甚":所以我实在是万分有幸啊!
"幸甚":所以我实在是万分有幸啊!
"修白":欧阳修禀告。
# 修白:和开头“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都是古代书信体抬头及落款的格式。信中以姓称吴充而称己不用第一人称“余”“吾”,用第三人称名字称己,是古代书信体表尊重对方的习惯。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此文既是一封书信,更是欧阳修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理论宣言。文章围绕“道”(儒家圣贤之道及思想内涵)与“文”(辞章技巧)的辩证关系展开论述,旗帜鲜明地提出“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的核心命题,系统阐释了思想修养对文学创作的决定性作用。其中“道为文本”的论断,不仅批判了当时文坛重形式轻内容的浮靡之风,更构建起以道统文的古文理论体系。
2. 分段赏析
本文开篇盛赞来书“学精文雄”且志在弘道;继而剖析时人虽初怀慕道心而“至者鲜”之弊,盖因多“滞于文辞”,“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中段援孔孟荀卿构建义理范式,复取扬雄(子云)、王通(仲淹)及“后之惑者”形成正反对照,更以“足下”体悟佐证,遂确立“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之旨;末章以道义相勖收束全篇。通篇贯穿着“寄意深长”的运思方式,通过层递推衍与往复辩难,将纡徐婉转的宋调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3. 作品点评
此文是一封书信,也是欧阳修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一篇纲领性文章。作者以答吴充问难为契机,由剖析时下文人的普遍弊病切入,援引古人事例进行对照论证,既深化了"文道关系"的理论阐释,又暗含对受信者的循循善诱。尤为可贵者,全篇虽具指导意义却毫无说教之态,既充分肯定吴充的文学造诣与求道热忱,又巧妙运用"若某之言......"等谦抑句式,形成绵密周至的论述节奏与温润含蓄的劝谕风格,充分展现了北宋古文家特有的思辨智慧与对话艺术。
# 通篇只是一句:道足而文自生。持此立论,便已探骊得珠。
明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庐陵全集》
# 卓然有主于胸中,而笔底又能行之于清折。看他笔笔清深,笔笔曲折。
明金人瑞《评注才子古文》卷12
下一篇:宋·欧阳修《酬圣俞朔风见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