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身只合卧家林":疲倦的身躯只适合在家乡的树林中躺卧,
"客里消磨感慨心":在漂泊在外的日子里消磨了满怀的感慨之情。
"水国逢春梅未见":在水乡迎来春天,却还没有见到梅花,
"山城到午雾犹深":到了中午,山城的雾气仍然很浓重。
"地名不记维舟问":记不清地名,便停下船去询问,
"酒味曾谙入巷寻":曾经熟悉酒的味道,于是走进小巷去寻找卖酒的地方。
"泛宅浮家何日了":以船为家、四处漂泊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
"庄头栽竹已成阴":庄园的头上栽种的竹子已经长成了一片绿荫。
南宋诗人
叶绍翁(1194?~?),南宋诗人。本姓李,字嗣宗,号靖逸,浦城(今属福建)人。曾入朝为官,后隐居西湖。叶绍翁博学工诗,尤以七绝见长,善于写景状物,如《游园不值》构思精巧,流传颇广。也有《题鄂王墓》这样壮怀激烈的作品,南宋以后的岳王墓诗大多延续了《题鄂王墓》的风格。又熟谙典故,著《四朝闻见录》五卷,记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史事,可补史传之阙。有宋人辑本《靖逸小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倦身只合卧家林,客里消磨感慨心。”上句“倦身只合卧家林”中“倦身”直接点明诗人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只合”强调了诗人认为自己应该的状态,即躺在家里休息,表达了对家的渴望和对漂泊生活的厌倦。下句“客里消磨感慨心”中“客里”表明诗人身处异乡,“消磨”体现出在漂泊中,诗人的感慨之情逐渐被消耗,有一种无奈和惆怅的感觉,进一步强化了羁旅之愁。颔联:“水国逢春梅未见,山城到午雾犹深。”上句“水国逢春梅未见”中“水国”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理环境,“逢春”点明时间,“梅未见”则给人一种遗憾和失落的感觉,以景衬情,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下句“山城到午雾犹深”中“山城”继续描述诗人所在的地方,“到午”强调时间的推移,“雾犹深”描绘出山城雾气弥漫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迷茫、孤寂的氛围,加深了诗人的羁旅之愁。颈联:“地名不记维舟问,酒味曾谙入巷寻。”上句“地名不记维舟问”中“地名不记”体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迷茫,“维舟问”则表现出诗人为了解决这种迷茫而采取的行动,从侧面反映出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下句“酒味曾谙入巷寻”中“酒味曾谙”说明诗人对某种酒的味道非常熟悉,可能是在家乡或曾经熟悉的地方品尝过的,“入巷寻”则表现出诗人凭借着对酒味的记忆去寻找,体现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熟悉感的追寻。尾联:“泛宅浮家何日了,庄头栽竹已成阴。”上句“泛宅浮家何日了”中“泛宅浮家”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以船为家、四处漂泊的生活状态,“何日了”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厌倦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下句“庄头栽竹已成阴”中“庄头”指代诗人的家乡庄园,“栽竹已成阴”描绘出庄园里的竹子已经长成绿荫的景象,与诗人漂泊在外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上一篇:宋·叶绍翁《纸帐》
下一篇:宋·叶绍翁《幽居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