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yóu
lóng
jǐng

朝代:宋作者:叶绍翁浏览量:1
yǐn
dào
fán
shuāng
xié
náng
qìng
tóng
zhú
guāng
bēi
yǐng
rén
shuǐ
shēng
zhōng
yún
cháng
shī
湿
shuāng
hóng
lái
suǒ
shì
duān
wèi
tīng
sōng
fēng

译文

劳烦两只仙鹤为我引路,请一个小童帮我携带行囊。在竹子的光影与酒杯的倒影之中,人们的欢声笑语融入潺潺的流水声里。没有下雨但云雾常常湿润,没有霜降树叶却自然变红。我来到这里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聆听那松林间的风声。

逐句剖析

"引道烦双鹤":劳烦两只仙鹤为我引路,

"携囊倩一童":请一个小童帮我携带行囊。

# 倩:央求、请人做某事。

"竹光杯影里":在竹子的光影与酒杯的倒影之中,

"人语水声中":人们的欢声笑语融入潺潺的流水声里。

"不雨云常湿":没有下雨但云雾常常湿润,

"无霜叶自红":没有霜降树叶却自然变红。

"我来何所事":我来到这里为了什么呢,

# 何所事:为了什么事。

"端为听松风":只是为了聆听那松林间的风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日游龙井》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五言律诗。诗的开篇以双鹤引道、小童携囊展现出游的独特情致;中间两联描绘竹光杯影、人语水声,以及云湿叶红的奇异景致,生动勾勒出龙井清幽而又充满生机的秋日风光;尾联点明诗人专为听松风而来,尽显悠然闲适的心境。全诗以自然质朴的笔触,将诗人游览龙井时洒脱自在的生活状态与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之情融为一体,颇具艺术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叶绍翁(1194?~?),南宋诗人。本姓李,字嗣宗,号靖逸,浦城(今属福建)人。曾入朝为官,后隐居西湖。叶绍翁博学工诗,尤以七绝见长,善于写景状物,如《游园不值》构思精巧,流传颇广。也有《题鄂王墓》这样壮怀激烈的作品,南宋以后的岳王墓诗大多延续了《题鄂王墓》的风格。又熟谙典故,著《四朝闻见录》五卷,记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史事,可补史传之阙。有宋人辑本《靖逸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出游诗。描绘了诗人游览龙井时,有双鹤引导、小童携囊相伴的情景,展现了竹光杯影、人语水声、云湿叶红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闲云野鹤般洒脱生活,悠然自得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引道烦双鹤,携囊倩一童”两句描绘了诗人出游时的情景。“引道烦双鹤”表明诗人在游览龙井时,有两只仙鹤在前引领道路,“烦”字赋予双鹤以主动性,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感与奇幻色彩,仿佛双鹤通人意,为诗人引路;“携囊倩一童”则写诗人让一个小童帮忙携带行囊,简洁地交代了出游的辅助角色,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在、有人相助的出游氛围,为全诗奠定闲适基调。“竹光杯影里,人语水声中”是对游玩场景的生动刻画。“竹光杯影里”将竹子的光影与酒杯的倒影相融合,描绘出一种清幽雅致的画面,光影交错间,饮酒之趣与竹林之美相得益彰;“人语水声中”则把人们的欢声笑语融入潺潺的流水声里,视听结合,以声音烘托出热闹却又不失自然静谧的氛围,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诗人享受当下悠闲时光的心境。“不雨云常湿,无霜叶自红”两句聚焦龙井独特的自然景观。“不雨云常湿”写出此地气候的特别之处,即便没有下雨,云雾也常常湿润,一个“常”字强调了这种湿润状态的持续性,侧面展现出环境的清幽与水汽氤氲;“无霜叶自红”描绘出树叶在没有霜降的情况下自然变红的奇妙景象,打破人们对树叶变红与霜相关的常规认知,突出此地景色的奇异,也暗示龙井独特的生态环境,为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我来何所事,端为听松风”两句直抒胸臆,点明诗人此行的目的。“我来何所事”以疑问的语气引起思考,看似自问为何来到此地;“端为听松风”随即给出答案,表明自己专程前来就是为了聆听松涛阵阵的声音。“端为”二字强调了听松风这一目的的纯粹性,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之声的喜爱,以及追求闲适、宁静,远离尘世喧嚣,沉浸于自然之美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叶绍翁《葛天民隐居》

下一篇:宋·叶绍翁《和葛天民呈吴韬仲韵赋其庭馆所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