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qīng
kǒu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zhà
jiàn
jīng
xiāng
jiē
chǔ
bīng
běi
lái
hóng
鸿
yàn
nán
luò
tuó
qīng
fāng
cǎo
zhōng
yuán
xié
yáng
guó
qíng
míng
zhāo
shí
cuò
zuò
líng
xíng

译文

突然遇见胡地女子令人心惊,彼此慨叹竟在此遭遇楚地的兵卒。从北方飞来的鸿雁密集不断,往南方去的骆驼行色匆匆。中原大地上芳草覆盖着路径,夕阳余晖中饱含着对故国的深情。明天再行五十里路,或许会错把眼前当作武陵桃源,做起归隐之梦吧。

逐句剖析

"乍见惊胡妇":突然遇见胡地女子令人心惊,

"相嗟遇楚兵":彼此慨叹竟在此遭遇楚地的兵卒。

"北来鸿雁密":从北方飞来的鸿雁密集不断,

"南去骆驼轻":往南方去的骆驼行色匆匆。

"芳草中原路":中原大地上芳草覆盖着路径,

"斜阳故国情":夕阳余晖中饱含着对故国的深情。

"明朝五十里":明天再行五十里路,

"错做武陵行":或许会错把眼前当作武陵桃源,做起归隐之梦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清口》是宋代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文山集》。首联描绘了战乱中胡妇与楚兵相遇的场景;颔联以鸿雁、骆驼的意象勾勒南北往来的景象;颈联借中原芳草与斜阳寄托对故国的深情;尾联则点出前路漫漫,借“武陵行”的典故暗喻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羁旅的困境。全诗运用典故与意象烘托情感,语言凝练,将战乱中的见闻与个人家国情怀、现实困境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278年12月20日,文天祥在广东海丰被元军抓获,第二年(1279年)4月22日开始被押往元大都。9月初三这一天,他途经小清口(现今江苏省淮阴市西南)进入桃源县(现今泗阳县),在崔镇(现今泗阳郑楼乡张渡村)住宿期间,接连创作了五首五言律诗,《小清口》便是其中的一首。这组系列诗作完整地记录了文天祥被俘之后的北行路线以及他心境的变化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借战乱中胡妇遇楚兵、鸿雁骆驼往来、中原芳草斜阳等景象,以及“武陵行”的典故,写出了战乱见闻中的故国深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羁旅困境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明朝五十里,错做武陵行”一句巧用“武陵行”的典故。典故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意是渔人误入武陵桃花源,那里与世隔绝、安宁祥和,是避世隐逸的理想之地。作者在诗中写自己北行途中想到“错做武陵行”,将现实中被俘押解的羁旅困境与典故中安宁的隐逸之地对比,借对“武陵行”的虚想,含蓄表达了对避世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身处现实困境中无法挣脱的怅惘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乍见惊胡妇,相嗟遇楚兵”,开篇描绘乱世中的相逢场景。突然见到胡地女子十分吃惊,彼此感叹遭遇了南方的士兵。“乍见”“惊”写出相遇的突然与紧张,“相嗟”则流露乱世中人们同遭苦难的无奈,寥寥十字勾勒出战乱背景下的人情百态,充满沧桑感。颔联“北来鸿雁密,南去骆驼轻”两句,以南北景物对比写时局。北方飞来的鸿雁密集,向南而去的骆驼步履轻快,“北来鸿雁”常象征传递音信,“密”却暗含乱世音信杂乱;“南去骆驼”暗示北方势力南侵,“轻”反显局势的沉重,通过自然与人文景象的对比,烘托出王朝更迭的动荡氛围。颈联“芳草中原路,斜阳故国情”转向对故土的思念。中原大地上芳草萋萋,夕阳余晖中满是对故国的深情,“芳草中原路”以景物的生机反衬故土的沦陷,“斜阳”常带萧瑟感,“故国情”则直抒胸臆,将对中原的眷恋与夕阳的凄清结合,尽显亡国之痛与思乡之情。尾联“明朝五十里,错做武陵行”以想象作结,寄寓复杂心绪。明天再行五十里路,恍惚间错以为走进了桃花源(武陵),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的典故,将现实的战乱与理想中的安宁对比,既流露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又暗含对乱世难寻净土的悲凉,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作为文天祥北行诗组里的重要篇目,《小清口》凭借准确的地理标识(像小清口、崔镇这类地名)和清晰的时间记录(1279年9月初三到初五这段时间),为后世考证宋元战争末期的押解路线提供了关键性的依据。这组诗同样被多个地方的地方志所收录,成为研究苏北地区历史地理变化过程的重要文献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挽太博朱古平》

下一篇:宋·文天祥《二女第一百四十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