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见惊胡妇":突然遇见胡地女子令人心惊,
"相嗟遇楚兵":彼此慨叹竟在此遭遇楚地的兵卒。
"北来鸿雁密":从北方飞来的鸿雁密集不断,
"南去骆驼轻":往南方去的骆驼行色匆匆。
"芳草中原路":中原大地上芳草覆盖着路径,
"斜阳故国情":夕阳余晖中饱含着对故国的深情。
"明朝五十里":明天再行五十里路,
"错做武陵行":或许会错把眼前当作武陵桃源,做起归隐之梦吧。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借战乱中胡妇遇楚兵、鸿雁骆驼往来、中原芳草斜阳等景象,以及“武陵行”的典故,写出了战乱见闻中的故国深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羁旅困境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明朝五十里,错做武陵行”一句巧用“武陵行”的典故。典故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意是渔人误入武陵桃花源,那里与世隔绝、安宁祥和,是避世隐逸的理想之地。作者在诗中写自己北行途中想到“错做武陵行”,将现实中被俘押解的羁旅困境与典故中安宁的隐逸之地对比,借对“武陵行”的虚想,含蓄表达了对避世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身处现实困境中无法挣脱的怅惘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乍见惊胡妇,相嗟遇楚兵”,开篇描绘乱世中的相逢场景。突然见到胡地女子十分吃惊,彼此感叹遭遇了南方的士兵。“乍见”“惊”写出相遇的突然与紧张,“相嗟”则流露乱世中人们同遭苦难的无奈,寥寥十字勾勒出战乱背景下的人情百态,充满沧桑感。颔联“北来鸿雁密,南去骆驼轻”两句,以南北景物对比写时局。北方飞来的鸿雁密集,向南而去的骆驼步履轻快,“北来鸿雁”常象征传递音信,“密”却暗含乱世音信杂乱;“南去骆驼”暗示北方势力南侵,“轻”反显局势的沉重,通过自然与人文景象的对比,烘托出王朝更迭的动荡氛围。颈联“芳草中原路,斜阳故国情”转向对故土的思念。中原大地上芳草萋萋,夕阳余晖中满是对故国的深情,“芳草中原路”以景物的生机反衬故土的沦陷,“斜阳”常带萧瑟感,“故国情”则直抒胸臆,将对中原的眷恋与夕阳的凄清结合,尽显亡国之痛与思乡之情。尾联“明朝五十里,错做武陵行”以想象作结,寄寓复杂心绪。明天再行五十里路,恍惚间错以为走进了桃花源(武陵),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的典故,将现实的战乱与理想中的安宁对比,既流露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又暗含对乱世难寻净土的悲凉,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作为文天祥北行诗组里的重要篇目,《小清口》凭借准确的地理标识(像小清口、崔镇这类地名)和清晰的时间记录(1279年9月初三到初五这段时间),为后世考证宋元战争末期的押解路线提供了关键性的依据。这组诗同样被多个地方的地方志所收录,成为研究苏北地区历史地理变化过程的重要文献参考。
上一篇:宋·文天祥《挽太博朱古平》
下一篇:宋·文天祥《二女第一百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