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祥至潮陽":文天祥被押到潮阳,
"见弘范":见到弘范,
# 弘范:张弘范,元朝初年大将,汝南王张柔第九子。元十五年(年),为蒙古汉军都元帅,进军闽广,俘文天祥于海丰五坡岭。
"左右命之拜":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见,
# 拜:行礼表示敬意。
"不拜":文天祥坚持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就以宾客之礼接见了他,
# 遂:于是,就。
"与俱入厓山":并与其共入厓山,
# 俱:一起。
"使为书招张世杰":并要求文天祥作书与张世杰,令其投降。
"天祥曰":文天祥说:“
"吾不能捍父母":我不能报效祖国,
# 捍:保卫。
"乃教人叛父母":反而教我让人背叛自己的国家,
"可乎":怎么可以这样做呢?”
"索之固":弘范仍然要求他写招降书,
"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文天祥不得已,把自己所做的《过零丁洋》的诗文给了他。
"其末有云":诗末有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丹心照汗青。”
# 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弘范笑而置之":弘范看了后,就不再提及此事。
"厓山破":后来厓山被攻破,
"军中置酒大会":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
"弘范曰":弘范说:“
"国亡":你的国家已经灭亡,
"丞相忠孝尽矣":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
"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
"将不失为宰相也":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
"天祥泫然出涕":文天祥潸然泪下,
"曰":说:“
"国亡不能救":国家灭亡而不能救,
"为人臣者死有余罪":身为国家之臣,国家危亡而无能为力,已是死有余辜,
"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怎么还敢苟且偷生而怀有二心呢。”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分段赏析
“天祥至潮陽,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此段开篇点明地点与人物,文天祥到潮阳见到弘范,面对左右命令其跪拜,他坚决不拜,展现出刚正不阿的气节。弘范以客礼相待并带他入厓山,让他招降张世杰,文天祥义正言辞地拒绝,认为不能做背叛国家之事。在被一再索要招降信时,他写下《过零丁洋》,以诗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更是掷地有声,凸显其视死如归的精神,而弘范“笑而置之”,侧面烘托出文天祥的坚定不屈。“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中厓山被攻破后,弘范在军中设宴,劝说文天祥归降,称其已尽忠孝,若能改心侍奉新主,可做宰相。弘范的劝降言辞看似“体谅”,实则诱惑。文天祥听后泪下,言辞恳切且坚决地表示,国亡自己未能救助,作为臣子死有余罪,绝不敢偷生且怀有二心,再次彰显其对国家的忠诚、对道义的坚守,将其爱国气节推向高潮。
上一篇:宋·文天祥《二王》
下一篇:宋·文天祥《至燕城第九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