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二日":九月初二这一天,
"车马发淮安":我坐着车马从淮安出发。
"行行重行行":走啊走,不停地走,
"天地何不宽":可这天地为何显得如此狭窄呢。
"烟火无一家":一路上连一户有人烟的人家都没有,
"荒草青漫漫":只有无尽的青色荒草蔓延开来。
"恍如泛沧海":感觉自己仿佛在茫茫大海中漂泊,
"身坐玻璃盘":而身体就像坐在玻璃盘上。
"时时逢北人":常常能遇到北方来的行人,
"什伍扶征鞍":他们三五成群地搀扶着马鞍(可能是在艰难前行)。
"云我戌江南":他们说我被派往江南戍守,
"当军身属官":身为军人要归属官府调遣。
"北人适吴楚":北方人前往吴楚之地,
"所忧地少寒":所担忧的是那里气候不够寒冷。
"江南有游子":我这个江南的游子,
"风雪上燕山":却要在风雪中前往燕山。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分段赏析
“九月初二日,车马发淮安。行行重行行,天地何不宽。”开篇点明出发的时间和地点,随后描述了不停地赶路却感觉天地广阔却无容身之所的矛盾感受。“行行重行行”强调了行程的漫长和单调,“天地何不宽”则以反问的形式,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处境的无奈,为全诗奠定了孤寂、迷茫的基调。“烟火无一家,荒草青漫漫。恍如泛沧海,身坐玻瓈盘。”进一步描绘了沿途的荒凉景象,看不到一家有人烟的人家,只有无边无际的青色荒草。“恍如泛沧海,身坐玻瓈盘”运用形象的比喻,将自己比作坐在玻璃盘子里在大海上漂浮的人,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处境的孤危和内心的不安,深化了这种孤寂的氛围。“时时逢北人,什伍扶征鞍。云我戍江南,当军身属官。”描写了诗人在行程中与北方行人的相遇。北方人三五成群地扶着马鞍前行,他们与诗人的境遇不同,诗人作为被押解的“戍江南”之人,要听从官府差遣前往北方。通过与北方行人的交流,展现出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差异和各自的命运,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北人适吴楚,所忧地少寒。江南有游子,风雪上燕山。”通过对比北方人到吴楚之地担心气候不寒,而自己作为江南游子却要在风雪中前往燕山,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愤、无奈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江南有游子,风雪上燕山”这一句,将诗人的悲惨遭遇和坚贞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诗歌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上一篇:宋·文天祥《苍然亭》
下一篇:宋·文天祥《祥兴登极第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