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líng
驿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cǎo
gōng
zhuǎn
huī
yún
piāo
shān
fēng
jǐng
yuán
chéng
guō
rén
mín
bàn
fēi
mǎn
huā
lǎo
jiù
jiā
yàn
bàng
shuí
fēi
cóng
jīn
bié
què
jiāng
nán
huà
zuò
juān
dài
xuè
guī

译文

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我的归宿在哪里啊。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逐句剖析

"草合离宫转夕晖":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

# 夕晖:暗指宋朝江山的崩塌。,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草合:草已长满。合:会合,聚拢。

"孤云飘泊复何依":我的归宿在哪里啊。

# 孤云:作者自喻。

"山河风景元无异":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

# 元:原。

"城郭人民半已非":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

"满地芦花和我老":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

# 芦花和我老:意谓白色的芦花伴同作者的白发,没落萧瑟。

"旧家燕子傍谁飞":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

# 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

"从今别却江南日":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

# 日:部分古本录作“路”。,别却:离开。

"化作啼鹃带血归":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 啼鹃带血: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这首七言律诗以金陵行宫的荒芜景象起兴,通过“夕阳残照”“孤云漂泊”的意象组合,勾勒出国家衰亡与个人流离的双重悲剧。颔联“满地芦花和我老”以物喻人,借芦花飞雪映衬沧桑之变,“燕子衔泥觅旧巢”暗写家园难归的凄凉。颈联“从今别却江南路”将地理位移升华为精神抉择,尾联化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千古名句,在“忠魂终归南土”的誓言中,将家国之痛与气节坚守熔铸为悲壮的生命绝唱。全诗以废墟意象与血性精神交织,展现诗人直面国破家亡的凛然风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祥兴二年(1279年),时值文天祥被俘后押解北上途经金陵。此时南宋政权已覆灭半年,金陵城破亦逾四载。诗人于深秋时节重临旧都,目睹山河易主之痛,追忆往昔抗元烽火,遂以沉郁笔触写下这组血泪交织的诗篇。全篇贯穿着故国沦亡的锥心之痛与孤臣末路的悲怆情怀,成为记录宋元易代之际最沉痛的历史证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金陵驿(其一)》是一首七言律诗。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被俘后北上路过金陵,眼见国破家亡,决心以死殉国,表现了诗人悲怆情怀以及其爱国之心。

2. 写作手法

用典:“化作啼鹃带血归”借用“啼鹃泣血”的典故,典故原意是说传说古蜀国君主望帝因水灾让位臣子,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每至春暮便啼血哀鸣,其声凄厉,常被用来象征悲愤忠贞、家国之痛。诗中文天祥以濒死之躯自喻为“啼鹃”,借杜鹃泣血典故,既暗含对南宋灭亡的哀恸(如杜鹃哀鸣故国),又彰显其至死不渝的忠贞气节(血染忠魂)。

3. 分段赏析

首联“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开篇以“草合离宫”直击眼前景象:昔日帝王行宫已被荒草吞没,唯有残阳余晖映照废墟。“孤云飘泊”既是诗人自喻被俘囚徒的飘零身世,更是南宋政权流离失所的象征。金陵的破败与诗人的遭际形成双重镜像,道尽家国沦亡的苍凉底色。颔联“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城郭的物理形态未改,但城池易主、百姓遭屠的剧变已彻底重塑人间。“元无异”与“半已非”的强烈反差,撕开战争创伤的表象:草木未改的青山依旧,却再难庇护流离的百姓。诗人驻足旧都,耳畔似犹闻杀伐之声,眼前恍见黎民血泪。颈联“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芦花如雪”既是诗人霜鬓的写照,更暗喻抗元壮志随岁月流逝而未酬的悲怆。“旧家燕子”的意象双关:既指寻巢无门的候鸟,又喻南宋遗民无处安身的凄惶。白发与芦花共白头,孤燕与废墟相对鸣,物我交融间尽显家国之痛。尾联“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别却江南”四字凝缩着诀别的沉痛,诗人深知此去永无归期。末句化用望帝啼鹃典故,将殉国决心化作血染的誓言:纵使魂魄也要化作杜鹃,啼破长空回归故土。这声穿越生死的悲鸣,成为南宋最后的绝唱。

4. 作品点评

文天祥被押北上途经金陵时,面对故都荒芜的景象,以"孤云漂泊"自喻漂泊无依的囚徒身份,借"旧家燕子"暗写无处安身的亡国之痛。全诗五处用典中,"草合离宫""孤云飘泊""啼鹃带血"等三处紧扣金陵意象,将废墟苍凉与家国悲怆交织。诗人明知此去必死,仍以"化作啼鹃带血归"的决绝誓言,将殉国意志化为血染的悲壮意象。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情,既是对故土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南宋政权最沉痛的悼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他在旅途中就绝食过,北行时更有殉国的决心,此诗的末两句,即表达了身虽死而魂魄犹思宋室这一心愿。

现代中国文史学家金性尧《宋诗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北行第九十二》

下一篇:宋·文天祥《送曹倅岩山官满归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