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rén
qíng
gǎn
bǎi
nián
duō
yōu
sāng
xià
zhù
sān
宿
yìng
zhě
yóu
chí
liú
shěn
fāng
zhàng
shì
bǐng
èr
chūn
qiū
mián
zhòu
zuò
tuí
ān
chǔ
qiú
shuǐ
yuán
tāng
zhōu
shēn
wěi
chuán
shè
qiān
dìng
móu
zhī
xún
yuè
gōng
shì
chóng
chóu
móu
jīn
guǒ
sāo
bái
tóu
huǎng
liú
làng
rén
dàn
guī
jiù
yóu
jiā
guó
chéng
qiū
duì
chóng
huí
shǒu
wāng
rán
liú
rén
shēng
kōng
huā
suí
fēng
rèn
piāo
zhé
rén
guì
zhī
mìng
tiān
qiú

译文

人总是对旧物怀有感情,人生百年之中多的是离别与忧愁。即便在桑树下住上三夜,心性相应的人也会生出留恋之意。何况这方丈大小的牢房,我已像隐居般在此度过了两个春秋。日夜在这里睡眠、端坐,无奈地安于做一个被囚禁的人。自从遭遇那场大雨,监狱被洪水淹没如同行船。这身躯就像寄放在旅舍,迁徙不定没有安稳的计划。离开这里已经一个月,牢房重新修缮得整整齐齐。今夜究竟是什么日子,我又在这里搔着白头。恍惚间像个流浪的人,忽然回到曾经停留的地方。旧时的家园已无法恢复,故国也已成了荒丘。面对此景再次回首往事,忍不住泪水纵横。人生就像虚幻的花朵,任凭风吹荡飘浮无定。明智的人看重顺应天命,安于天道还能有什么奢求呢。

逐句剖析

"人情感故物":人总是对旧物怀有感情,

"百年多离忧":人生百年之中多的是离别与忧愁。

"桑下住三宿":即便在桑树下住上三夜,

"应者犹迟留":心性相应的人也会生出留恋之意。

"矧兹方丈室":何况这方丈大小的牢房,

"屏居二春秋":我已像隐居般在此度过了两个春秋。

"夜眠与昼坐":日夜在这里睡眠、端坐,

"隤乎安楚囚":无奈地安于做一个被囚禁的人。

"自罹大雨水":自从遭遇那场大雨,

"圜土俱汤舟":监狱被洪水淹没如同行船。

"此身委传舍":这身躯就像寄放在旅舍,

"迁徒无定谋":迁徙不定没有安稳的计划。

"去之已旬月":离开这里已经一个月,

"宫室重绸缪":牢房重新修缮得整整齐齐。

"今夕果何夕":今夜究竟是什么日子,

"复此搔白头":我又在这里搔着白头。

"恍如流浪人":恍惚间像个流浪的人,

"一旦归旧游":忽然回到曾经停留的地方。

"故家不可复":旧时的家园已无法恢复,

"故国已成丘":故国也已成了荒丘。

"对此重回首":面对此景再次回首往事,

"汪然涕泗流":忍不住泪水纵横。

"人生如空花":人生就像虚幻的花朵,

"随风任飘浮":任凭风吹荡飘浮无定。

"哲人贵知命":明智的人看重顺应天命,

"乐天复何求":安于天道还能有什么奢求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还狱》是南宋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创作于文天祥身陷囹圄之际,描绘了他在狱中生活的境遇和内心的变化,以及狱中遭受洪水肆虐的场景。开篇先写人对旧物的情感与久别之愁,再述狱中居住的经历,展现了诗人在狱中日夜的单调生活状态,随后勾勒牢狱洪水泛滥的艰难画面,展现出拘禁生活的困苦。中间部分运用类比手法,以桑下留连、人生空花作喻,将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故家故国的深切怀念与悲痛,结尾“哲人贵知命,乐天复何求”,巧妙融合了“楚囚”以及“乐天知命”等典故,展现了诗人虽身处困境却秉持知命乐天、坚守气节的情怀。全诗通过重还牢狱的经历,抒发了诗人对家国变故的悲痛及对命运的感悟,展现出其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整首诗描绘了诗人重还牢狱的情景,营造出哀伤、感慨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破碎的悲痛之情,以及在困境中对命运的思索与自我劝解。

2. 写作手法

比喻:“人生如空花,随风任飘浮”将人生比作空花,随风飘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人生的虚幻和无常,如同空中之花,没有根基,随风飘荡,深刻地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悟。直抒胸臆:“故家不可复,故国已成丘。对此重回首,汪然涕泗流”,直接表达了诗人面对故家、故国已不复存在的悲痛,毫不隐晦地抒发内心的哀伤,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的痛苦,使情感真挚动人,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细节描写:“夜眠与昼坐”,诗人通过“夜眠”与“昼坐”这两个简洁却生动的细节,勾勒出在狱中日夜单调、乏味的生活状态。“圜土俱荡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狱中遭受洪水的场景。“俱荡舟”这一细节,生动地呈现出牢狱被洪水淹没,四处汪洋,众人仿佛置身于飘荡的舟船之中的画面。用典:“隤乎安楚囚”,“楚囚”出自《左传・成公九年》,楚国乐官钟仪被俘,仍戴着楚国的帽子,弹奏楚国的音乐,被称为“楚囚”,文天祥以“楚囚”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处困境,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气节与操守。“哲人贵知命,乐天复何求”,“乐天知命”,出自《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指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有一种豁达、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诗人以这种“乐天知命”的观念来宽慰自己,在悲痛与无奈中寻求一种超脱。

3. 分段赏析

开篇“人情感故物,百年多离忧”以议论起笔,奠定全诗情感基调。“人情感故物”点出人之常情中对旧物的眷恋,“百年多离忧”则感慨人生百年中离别与忧愁居多,两句总起,既引出下文对具体境遇的叙述,又暗含深沉的身世之叹。“桑下住三宿,应者犹迟留”化用典故,深化对居所的情感。“桑下住三宿”出自《后汉书》,写人对短暂停留的地方尚且留恋,“应者犹迟留”则强调即便只是顺应常理,也会生出不舍,用典故委婉表达自己对所居之处的深厚情感,为下文写狱中生活做铺垫。“矧兹方丈室,屏居二春秋”承接上文,交代狱中生活的时长与环境。“矧兹”意为况且,“方丈室”形容牢房狭小,“屏居二春秋”点明在狱中隐居般度过了两年,以“方丈室”的狭小与“二春秋”的漫长对比,凸显狱中生活的艰难与漫长,更显对此处复杂的情感。“夜眠与昼坐,隤乎安楚囚”描绘狱中日常状态,展现内心的隐忍。“夜眠与昼坐”写日复一日的牢狱生活,“隤乎安楚囚”则以“楚囚”自比,写自己安然接受囚徒身份的状态,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暗含着被迫隐忍的无奈。“自罹大雨水,圜土俱荡舟”转向变故,写牢狱因水灾被毁的情景。“自罹大雨水”交代遭遇大雨之灾,“圜土俱荡舟”形容监狱被水淹没,如同行船一般,用夸张的笔法写出灾情的严重,为下文的迁徙做铺垫。“此身委传舍,迁徙无定谋”写灾后迁徙的漂泊感。“此身委传舍”将自己的身体比作寄放在旅舍中的物品,“迁徙无定谋”则写多次迁徙没有固定的计划,生动展现出灾后流离失所、身不由己的境遇,强化了漂泊感。“去之已旬月,宫室重绸缪”写离开后监狱重修的情况。“去之已旬月”点明离开已过一个月,“宫室重绸缪”则写牢房重新修缮整齐,客观叙述中暗含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为“复还”做铺垫。“今夕果何夕,复此搔白头”写重回狱中时的复杂心绪。“今夕果何夕”以问句抒发重回故地的恍惚,“复此搔白头”则通过“搔白头”的动作,刻画内心的茫然与愁苦,将重回的感慨具象化。“恍如流浪人,一旦归旧游”以比喻手法,写重回故地的感受。“恍如流浪人”将自己比作漂泊的游子,“一旦归旧游”则写突然回到曾经停留的地方,用“流浪人归旧游”的比喻,生动传达出重回狱中时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情感。“故家不可复,故国已成丘”由个人境遇扩展到家国之痛,情感陡然沉重。“故家不可复”写自家已无法恢复,“故国已成丘”则悲叹国家已沦为废墟,两句从家到国,层层递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悲痛之情愈发深切。“对此重回首,汪然涕泗流”描绘悲泣的场景,直抒胸臆。“对此重回首”写面对眼前景象再次回望过去,“汪然涕泗流”则以“涕泗流”的细节,刻画泪水纵横的悲戚模样,将前文压抑的情感尽情释放,感染力极强。“人生如空花,随风任飘浮”以比喻写人生感悟,流露虚无之感。“人生如空花”将人生比作虚幻的花朵,“随风任飘浮”则写人生如花朵般任随风吹荡,无法自主,在极度的悲痛后生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转向沉郁。结尾“哲人贵知命,乐天复何求”以哲思收束,展现精神的坚守。“哲人贵知命”写明智的人重视顺应命运,“乐天复何求”则表达安于天命、除此之外别无他求的心境,在绝望中透出一种坚韧的乐观,让全诗的情感在悲怆中留有一丝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入浙东》

下一篇:宋·文天祥《暑布送王廷举用萧敬夫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