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zhōu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shān
qiān
zài
yān
huǒ
jiā
zhuàng
shèn
suī
yáng
shǒu
yuān
zāi
cāng
tiān
wèn
chì
guǒ
chún
chǐ
齿
fēng
jiù
yīng
sān
tàn
cháng
zhōu
sòng
suī
yáng
jùn
běi
bīng
fèn
jiān
shǒu
shā
zhǒng
zhě
zhōng
zhī
guǐ
āi
zāi

译文

山河千里依然是旧日的模样,放眼望去没有一家炊烟火光。睢阳式的保卫战何等悲壮,马邑般的大屠杀多么冤枉!昊昊苍天若可以提出质问,惨死的百姓究竟有何罪状?此地和我的平江府唇齿相依,屡次捶胸叹息无限凄怆。常州,在宋朝好比唐时的睢阳郡。北兵愤恨它的坚守死战,斩尽杀绝,没有幸存者。死者是忠义的鬼,哀痛啊!

逐句剖析

"山河千里在":山河千里依然是旧日的模样,

"烟火一家无":放眼望去没有一家炊烟火光。

"壮甚睢阳守":睢阳式的保卫战何等悲壮,

"冤哉马邑屠":马邑般的大屠杀多么冤枉!

# 马邑屠:喻常州屠杀。马邑:地名,今山西省朔州市。

"苍天如可问":昊昊苍天若可以提出质问,

"赤子果何辜":惨死的百姓究竟有何罪状?

# 赤子:老百姓。

"唇齿提封旧":此地和我的平江府唇齿相依,

# 唇齿提封旧:指常州府与作者曾任知府的平江府地界相连,关系密切。唇齿:即唇齿相依之意。提封:指所管辖的疆界。

"抚膺三叹吁":屡次捶胸叹息无限凄怆。

# 抚膺:以手捶胸,表示愤恨、慨叹。

"常州":常州,

"宋睢阳郡也":在宋朝好比唐时的睢阳郡。

# 宋睢阳郡也:意为宋代的常州可与唐代睢阳郡相比。睢阳:唐郡名,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市南。

"北兵愤其坚守":北兵愤恨它的坚守死战,

"杀戮无遗种":斩尽杀绝,没有幸存者。

# 遗种:指幸存者。

"死者忠义之鬼":死者是忠义的鬼,

"哀哉":哀痛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常州》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德祐元年,元军统帅伯颜围困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陈炤、都统王安节、刘师勇等率全城军民顽强抵抗,拒绝伯颜招降。伯颜恼怒,先屠杀城外居民,又从夏到冬日夜攻城。城破后,姚訔等人壮烈牺牲,伯颜因愤恨军民坚守,展开残酷大屠杀。首联以“在”与“无”的对比,描绘国土沦陷、百姓流离的荒凉景象,营造悲凉氛围,颔联借历史典故,表达对抵抗敌军的将领的敬仰和对百姓遭受屠杀的悲愤与同情,颈联诗人质问苍天,控诉元军残暴,表达对无辜百姓的深切同情,情感强烈,尾联诗人以自身悲痛与无奈收尾,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未来的担忧,情感推向高潮。文天祥在诗中悲愤控诉元蒙暴行,赞扬常州军民的英勇,对百姓惨遭屠戮的遭遇表达无比愤慨,全诗饱含其血泪,尽显爱国与悲悯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德祐二年(1276)正月,文天祥奉命出使元营,却遭元军强行扣押,被胁迫踏上北上的旅程。二月中旬,他乘船途经常州,目睹了元军的暴行,心中悲愤难平,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战争的诗。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国土沦陷的无奈与悲愤,表达了对无辜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未来的忧虑。

2. 分段赏析

首联诗的开篇便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勾勒出战争的残酷与荒凉。“山河千里在”,诗人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大宋的广袤山河依然存在,然而这山河已不再属于宋朝,而是沦陷在敌人的铁蹄之下。一个“在”字,既透露出对国土的眷恋,也暗示了国土虽在,却已易主的无奈。“烟火一家无”则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烟火”象征着人间的烟火气,代表着百姓的安居乐业,然而如今却“一家无”,说明元军的入侵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家园被毁,一片荒芜。诗人以“在”与“无”的对比,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国土沦陷、百姓遭殃的痛心疾首。颔联诗人以“壮甚睢阳守”和“冤哉马邑屠”两句话,通过历史典故来表达对战争的谴责和对百姓的同情。“壮甚睢阳守”中,诗人以“睢阳守”比喻那些坚守城池、抵抗元军的宋朝将领。睢阳在安史之乱中,守将张巡、许远坚守孤城,最终壮烈牺牲。这里用“壮甚”来形容,表达了对这些英勇将领的敬仰之情。“冤哉马邑屠”则以马邑(今山西朔州)的历史悲剧为例。马邑在历史上多次遭受屠城之祸,诗人用“冤哉”来形容,表达了对无辜百姓被屠杀的悲愤与同情。这一联通过历史典故,将当下的战争与历史上的悲剧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对百姓的同情。颈联“苍天如可问”一句,诗人仰天长叹,质问苍天。这里的“苍天”象征着天理、正义,诗人希望天理昭彰,能够为百姓讨回公道。“赤子果何辜”则进一步表达了对无辜百姓的同情。“赤子”指百姓,他们本应安居乐业,却遭受战火的摧残,诗人以“果何辜”(到底有什么罪过)来强调百姓的无辜,控诉了元军的残暴。这一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天理的质疑和对百姓的同情,情感强烈,令人动容。尾联“唇齿提封旧”中,诗人用“唇齿相依”来形容宋朝与百姓的关系。提封,指疆域。这里强调了宋朝与百姓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曾经唇齿相依,如今却面临分离。“抚膺三叹吁”则以诗人自身的悲痛与无奈结束全诗。诗人以“抚膺”(手按住胸口)的动作,表达了内心的悲痛。“三叹吁”(多次叹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这一联以诗人自身的悲痛与无奈结束,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有感呈景山校书诸丈》

下一篇:宋·文天祥《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