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獍何堪共劝酬":凶残如枭獍之徒岂配与我共饮酬和,
"衣冠涂炭可胜羞":衣冠士族沦落泥涂怎堪此等羞辱。
"袖中若有击贼笏":若我袖中藏有段公击贼的笏板,
"便使凶渠面血流":定教那贼首血溅当场命丧黄泉。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枭獍何堪共劝酬”,以食人猛兽“枭獍”隐喻蒙元侵略者的残暴本质,揭露其以“劝酬”之名行吞并之实的虚伪性。“何堪”二字凸显诗人拒绝对话的决绝姿态,在兽性暴力的意象中注入儒家“华夷之辨”的文明批判,呼应《正气歌》“天地有正气”的浩然立场,形成对野蛮侵略的精神审判。次句“衣冠涂炭可胜羞”,以反诘句式痛斥蒙元政权对汉文化秩序的践踏。“衣冠”象征士大夫阶层与华夏文明正统,“涂炭”直指生灵涂炭的苦难现实,二者悖论性并置揭露侵略者披着文明外衣的野蛮本质。反问语气强化对南宋朝廷苟安政策的批判,情感张力达到尖锐顶点。第三句“袖中若有击贼笏”,突破传统士大夫形象,虚拟语气中暗藏赴死的决绝。化用唐代段秀实“笏击朱泚”典故,将文人佩笏转化为杀敌武器,赋予“笏”以血腥的实战意义。此句既延续“文死谏”的儒家传统,又以“击贼”的暴力想象重构士人精神,彰显“宁为玉碎”的殉国意志。末句“便使凶渠面血流”,以“血色飞溅”的感官暴力构建复仇图景,“凶渠”(敌军首领)与“面血流”的视觉隐喻形成对侵略者的终极审判。夸张手法突破抒情界限,在血腥意象中凝结浩然正气,将个人复仇升华为文明对抗野蛮的集体意志,完成从个体悲愤到历史评判的升华。
上一篇:宋·文天祥《第一百七十八》
下一篇:宋·文天祥《颜杲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