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
·
·
shí
pāi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běi
guī
qín
chuān
duō
shēng
lǒng
dōng
西
sān
huí
tóu
zuò
shuí
jiā
dǎo
liàn
fēng
jìn
hán
yuè
cǎn
cǎn
zhōng
cháng
bēi
kǒng
èr
nán
ér
xiāng
zhuī
suí
liú
shī
pái
huái
gǎn
shēng
shí
nián
jiāng
chú
yuǎn
shāng
shén
shuí
wèi
xié
bié
hái
shǐ
使
shuāng
zhān
rén

译文

向北返回秦川大地,耳边满是战鼓轰鸣,田间的庄稼东倒西歪,长得不成行列。走三步回头张望,走五步又颓然坐下,不知谁家在寒风里捣衣,那凄厉的风声更添愁绪。已近寒冷的时节,心里悲戚得揪成一团。我只怕我的两个儿子,无法跟着我一起。留下或离开,都让人心情低落,来回踱步间,更觉离别的伤痛锥心。十年间颠沛流离,带着孩子漂泊远方,极目远望,心神哀伤,谁能来搀扶我一把。这次分别,我们还须各自努力,千万别让寒霜沾湿彼此的衣裳。

逐句剖析

"北归秦川多鼓鼙":向北返回秦川大地,耳边满是战鼓轰鸣,

"禾生陇亩无东西":田间的庄稼东倒西歪,长得不成行列。

"三步回头五步坐":走三步回头张望,走五步又颓然坐下,

"谁家捣练风凄凄":不知谁家在寒风里捣衣,那凄厉的风声更添愁绪。

"已近苦寒月":已近寒冷的时节,

"惨惨中肠悲":心里悲戚得揪成一团。

"自恐二男儿":我只怕我的两个儿子,

"不得相追随":无法跟着我一起。

"去留俱失意":留下或离开,都让人心情低落,

"徘徊感生离":来回踱步间,更觉离别的伤痛锥心。

"十年蹴踘将雏远":十年间颠沛流离,带着孩子漂泊远方,

"目极伤神谁为携":极目远望,心神哀伤,谁能来搀扶我一把。

"此别还须各努力":这次分别,我们还须各自努力,

"无使霜露沾人衣":千万别让寒霜沾湿彼此的衣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胡笳曲·十四拍》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悲怆的笔触,描绘了战乱年代百姓流离失所的苦难,同时融入诗人对家人离散的深切牵挂与家国情怀。诗中“北归秦川多鼓鼙”开篇即点明动荡的时代背景,战鼓声与荒芜的农田形成强烈对比,暗示民生凋敝。后文通过“三步回头五步坐”“捣练风凄凄”等细节,刻画出行人仓皇回望、夜捣寒衣的凄凉场景,烘托出深沉的哀愁。诗中“自恐二男儿,不得相追随”直抒胸臆,流露出诗人对子女的担忧与无力感,与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中“儿呼母兮啼失声”的母子离别之痛异曲同工。尾联“此别还须各努力”则升华主题,将个人悲情升华为对亲人的勉励与对家国的坚守,体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刚毅气节。全诗语言质朴却饱含情感,通过意象叠加(如“苦寒月”“霜露”)与动作描写(如“徘徊”“目极”),层层递进地渲染出悲凉氛围。诗中“去留俱失意”的矛盾心理,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亦暗含对南宋灭亡的痛心,展现了文天祥作为爱国诗人的深沉情思与历史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北归秦川多鼓鼙,禾生陇亩无东西”,用“鼓鼙”(战鼓)点明战乱背景,“禾生无东西”写农田荒芜、庄稼杂乱,勾勒出战火中民生凋敝的场景。接着“三步回头五步坐,谁家捣练风凄凄”以细节刻画行人仓皇。走几步又回头,坐下来又起身,可见心神不宁;“捣练”(捣衣制衣)本是日常,却因“风凄凄”添了几分寒意,暗含百姓为离乱忙碌的辛酸。“已近苦寒月,惨惨中肠悲”直写心境:苦寒的时节里,诗人内心悲戚难抑。“惨惨”二字强化了哀伤的氛围。随后“自恐二男儿,不得相追随”由景及人,诗人最担忧的是两个儿子无法跟随自己,平凡的亲情牵挂,在动荡中更显沉重。“去留俱失意,徘徊感生离”进一步深化矛盾:留下或离开都不称心,来回踱步间,离别的痛苦愈发清晰。“十年蹴鞠将雏远,目极伤神谁为携”中,“十年”写时间漫长,“将雏远”(带着孩子远行)道尽漂泊之苦;“目极伤神”写远望后的怅然,“谁为携”(无人搀扶)更添孤独,将离别的酸涩推向深处。结尾“此别还须各努力,无使霜露沾人衣”笔锋一转,从个人悲情中振作:即便此刻分离,也要各自振作,别让寒霜沾湿衣裳(暗喻陷入更糟的境地)。这既是对亲人的勉励,也藏着诗人在困境中坚守的韧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石港》

下一篇:宋·文天祥《题周山甫锦绣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