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岁着脚来东瓯":年末时节踏上东瓯的土地,
# 着:一作著。
"始觉坤轴东南浮":才觉得大地的轴心仿佛向东南方浮动。
"百川同归无异脉":百川一同汇聚没有不同的支流,
# 脉:一作味。
"有如天子朝诸侯":就像天子接受诸侯朝见一样。
"何年飞落两巨石":不知哪一年飞来两块巨石,
"孤撑肮脏分江流":独自挺然分开江流。
"初疑炼失女娲手":起初怀疑是女娲炼石时失手遗落的,
"又疑鳌脱任公钩":又怀疑是任公垂钓时鱼钩脱落而成。
# 疑:一作恐。
"冯夷海若不敢有":水神冯夷、海神海若都不敢占有这里,
"涌出精舍如莲舟":涌现出的佛寺像莲花舟一样。
"楼高百尺蜃吐气":百尺高楼像蜃气吐出的幻影,
"塔耸双角龙昂头":双塔高耸,角似龙头昂扬。
"蒲牢撞撞鼍坎坎":钟声咚咚,鼍鼓坎坎作响,
"潮声滚滚风飕飕":潮声滚滚,风声飕飕。
"沙高峰顶德门住":沙高峰顶有德行的人居住,
"海门山上焦公留":海门山上留有焦公的遗迹。
"长淮在望铁瓮近":眺望远方能看到长淮,靠近铁瓮城,
"大浪不洗英雄愁":大浪也洗不掉英雄的愁绪。
"孰知隶古百粤地":谁能想到这古代隶属百粤的地方,
"今为礼乐衣冠州":如今成了礼仪教化、衣冠楚楚之地。
"池塘芳草年年绿":池塘边的芳草年年变绿,
"谢公胜事遗江楼":谢灵运的风雅事迹还留在江楼。
"蓝田无颣蟾架夜":夜晚的天空像无瑕的蓝田,月亮像架起的玉蟾,
"黄金作颗人家秋":秋天里,人家的果实像黄金般饱满。
"客帆渺茫拂宸极":远方的客船渺茫,仿佛拂触到天际,
"渔舠散漫轻凫鸥":渔舟散漫漂游,比野鸭、鸥鸟还轻快。
"丽天红日起初浴":鲜红的太阳刚从东方天际升起,像刚沐浴过一样,
"五云扶上烟氛收":五彩云霞簇拥着它,烟霭散去。
"孤臣涕泗如此水":孤臣的泪水像这江水一样,
"恨不从帝崆峒游":悔恨不能随先帝去崆峒仙山游历。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介绍了诗人年末来到东瓯,见江心寺周边江流、巨石、楼阁、塔等景象,提及此地历史人物与故事。表达了诗人对江心寺壮美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心与孤臣的悲叹。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诗人以“孤臣涕泗如此水”一句,直接抒发内心情感。将自身的涕泗比作江水,直白道出未能追随宋端宗辗转海上的遗恨。无需借景铺垫,仅以直白之语,把孤臣的悲苦与遗憾全然倾吐,情感真挚浓烈,让这份家国之痛清晰可感。
3. 分段赏析
“晏岁着脚来东瓯,始觉坤轴东南浮”,写年末行至东瓯,方觉大地东南似在浮动,起笔便以亲身所感点出此地地势之奇,带出地域的独特气象。“百川同归无异味,有如天子朝诸侯”,将百川汇流比作诸侯朝见天子,既写江水汇聚之景,又赋予其庄严气象,显江海容纳之势。“何年飞落两巨石,孤撑肮脏分江流”,设问巨石来历,以“孤撑肮脏”状其挺拔分流之态,写尽山石的奇崛与力量。“初疑炼失女娲手,又恐鳌脱任公钩”,疑为女娲炼石遗落,又似任公钓鳌挣脱,以神话传说增山石神秘感,显其来历不凡。“冯夷海若不敢有,涌出精舍中连洲”,说水神不敢占有,涌出佛寺连接洲渚,写江心寺的出现似得天助,添奇幻色彩。“楼高百尺蜃吐气,塔耸双角龙昂头”,以“蜃吐气”状楼高,“龙昂头”写塔耸,用比喻绘建筑雄姿,尽显楼阁塔宇的巍峨。“蒲牢撞撞鼍坎坎,潮声衮衮风飕飕”,摹写钟鼓之声与潮风之响,以声衬景,再现江心寺周遭的喧闹与壮阔。“妙高峰顶德云住,海门山上焦公留”,提及德云、焦公遗迹,将人文传说融入山水,使景致更添历史底蕴。“长淮在望铁瓮近,大浪不洗英雄愁”,写眺望长淮、铁瓮,大浪难消英雄愁绪,由景入情,寄寓怀古之思。“孰知隶古百粤地,今为礼乐衣冠州”,感叹此地自古百越之地,今成礼仪之邦,暗含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池塘春草年年绿,谢公胜事遗江楼”,化用谢灵运诗意,写江楼留存胜事,勾连古今文脉。“蓝田无颣蟾驾夜,黄金作颗人家秋”,以蓝田美玉、中秋明月喻夜景与秋色,尽显景致之美。“客帆渺茫拂辰极,渔舠散漫同凫鸥”,写客帆似触天际,渔舟如鸥鸟散泊,勾勒江天辽阔之景。“丽天红日记初浴,五云扶上烟氛收”,状红日初升如浴,祥云驱散烟氛,绘出壮丽晨景。“孤臣涕泗如此水,恨不从帝崆峒游”,以泪水比江水,抒孤臣不得随帝游崆峒之恨,将个人悲情融入苍茫天地。
上一篇:宋·文天祥《英德道中》
下一篇:宋·文天祥《三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