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ò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dàn
yān
fēng
liǎo
huā
shí
宿
yàn
bàn
jiāng
huà
hán
qióng
shī
shào
nián
chéng
lǎo
dào
wēi
zhōng
yǒu
jiàn
xīn
zài
wén
zuò
chí

译文

轻烟朦胧的小路上,深红色的枫叶热烈如火。如丝的细雨中,浅红色的蓼花安静柔和。栖息的大雁让半个江岸都有了画意,深秋的蟋蟀把四面墙壁都带人了诗境。青春年少已经变成老迈衰朽,我的理想道义却实现得非常缓慢。但是我内心毕竟有着豪迈雄奇的抱负,半夜里听到鸡叫,我就忽然之间想要纵马奔驰。

逐句剖析

"淡烟枫叶路":轻烟朦胧的小路上,深红色的枫叶热烈如火。

"细雨蓼花时":如丝的细雨中,浅红色的蓼花安静柔和。

# 蓼花: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花,花红色,穗状花序。

"宿雁半江画":栖息的大雁让半个江岸都有了画意,

# 宿雁:投宿的大雁。

"寒蛩四壁诗":深秋的蟋蟀把四面墙壁都带人了诗境。

# 四壁诗:蟋蟀的鸣声布满四壁,似在吟诗。,蛩:蟋蟀。

"少年成老大":青春年少已经变成老迈衰朽,

# 老大:年老,上了年纪。

"吾道付逶迤":我的理想道义却实现得非常缓慢。

# 逶迤:对蹉跎日月的无限感慨。,吾道:我的理想。

"终有剑心在":但是我内心毕竟有着豪迈雄奇的抱负,

# 剑心:像丰城宝剑一样不甘沉沦的雄心。

"闻鸡坐欲驰":半夜里听到鸡叫,我就忽然之间想要纵马奔驰。

# 闻鸡:即闻鸡起舞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坐》为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所著。此诗创作于咸淳六年(1270年)至咸淳八年(1272年),彼时文天祥正处于署官闲居阶段。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写景抒怀之作。诗的前半部分,文天祥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周边环境,宛如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淡烟袅袅萦绕在枫叶铺就的小径,细雨如丝飘洒于蓼花绽放之处,宿雁于半江之上栖息,构成天然妙画,寒蛩在四壁间鸣叫,仿若吟哦诗篇,营造出一种既清幽又略带孤寂的氛围。后半部分笔锋一转,诗人将情感重心置于自身。尽管壮志难酬的无奈如影随形,理想的实现之路充满坎坷,但他那颗雄心从未被磨灭,满腔的热血豪情依旧在心中澎湃涌动,展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信念与百折不挠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言志的诗。描绘了淡烟笼罩枫叶、细雨洒落蓼花,宿雁栖于江面、寒蛩鸣于四壁的秋夜凄清之景,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通过此景,诗人先感慨时光流逝,自身从少年步入暮年,而理想之路却曲折坎坷,体现了壮志难酬的苦闷。但尾联笔锋一转,借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即便在困境中,依然心怀壮志,渴望在民族危亡之际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雄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前两联“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诗人细致描绘出一幅秋夜图景。淡烟萦绕枫叶,细雨飘洒蓼花,宿雁静栖江面,寒蛩四壁低吟。通过这些带有清冷、孤寂特质的景物,营造出萧索、凄凉的氛围,含蓄而深沉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郁闷与愁绪,使情与景相互交融,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用典:尾联“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巧妙运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祖逖为实现报国之志,听到鸡鸣便起身舞剑,不懈锻炼。诗人借此典故,表明自己虽身处困境,却如祖逖般,时刻怀揣着报效国家的决心,只要时机来临,便会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用典使诗歌的志向表达更为凝练且富有文化底蕴。对比:“少年成老大”一句,将“少年”与“老大”进行鲜明对比。少年时期往往朝气蓬勃、满怀壮志,而如今诗人已至暮年,两相对照,凸显出时光无情流逝,而自己的理想却尚未实现,强化了诗人内心壮志未酬的感慨与无奈,使情感表达更具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联,诗人融情于景,勾勒出一幅既肃杀凄清,又声色兼具的秋雨迷蒙之景。看那,淡烟如缕,轻柔地包裹着漫山枫叶,似给其蒙上一层薄纱;细雨如丝,淅淅沥沥地飘洒在蓼花丛中,点点雨滴打落在花瓣上。成群的大雁,静静地宿于江边,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寒蛩在四周墙壁间,发出凄切的鸣叫,仿佛是在低吟着一首哀怨的诗篇,此情此景,如诗如画。彼时,诗人被迫卸任官职,无奈退居文山,面对如此景致,内心的郁闷与不平如潮水般翻涌,不禁悲歌慷慨,借景倾诉满腔愁绪。诗歌后半部分,笔锋一转,由景入情。诗人先是巧妙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蕴,借岁月流逝之叹,抒发自己遭受仕途打击后的愤懑与不甘。继而,倾诉壮志难酬的切肤之痛,那种理想受阻、抱负难展的无奈,在字里行间尽显。然而,就在情绪似乎陷入低谷之时,尾联却陡然扬起,一扫前文的沉郁悲怆,转而化作仰天高歌。诗人直抒胸臆,发出如“丈夫壮气须冲斗”般的豪迈呐喊。此处,诗人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经典典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自己立志报效国家,即便历经磨难,仍壮心不改的坚定信念与真实情感,读来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真切地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命运悬于一线的紧要关头,欲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全力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犹如杜甫诗作般,于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诗人借诗言志,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坚定无畏的精神与担当,令人为之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世间泪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

宋末元初林景熙《读文山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至扬州》

下一篇:宋·文天祥《第一百七十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