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ú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qián
kūn
kōng
luò
luò
suì
yuè
táng
táng
jīng
fēng
qióng
biān
bǎo
xuě
shuāng
mìng
suí
nián
jìn
shēn
shì
wàng
mèng
tiǎo
dēng
wèi
yāng

译文

天地之间一片空旷,时光公然地离我而去。在人生的末路上因为风雨而受惊,在偏僻的边疆饱经了冰雪寒霜。如今生命跟这一年一样快要结束了,我和我一生的经历也会被遗忘。以后再也梦不到过新年喝屠苏酒,只能在漫漫长夜里拨动灯火。

逐句剖析

"乾坤空落落":天地之间一片空旷,

# 空落落:空洞无物。,乾坤:指天地,即空间。

"岁月去堂堂":时光公然地离我而去。

# 堂堂:公然,明显貌。跨步行走的样子。慨叹时光流逝之语。语本唐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其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岁月:即时间。

"末路惊风雨":在人生的末路上因为风雨而受惊,

# 惊风雨:指有感于当年战斗生活的疾风暴雨。,末路: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指望的境地。指南宋灭亡以及自己被俘。

"穷边饱雪霜":在偏僻的边疆饱经了冰雪寒霜。

# 穷边:荒僻的边远地区。文天祥被俘后,押送至燕京(今北京)过着囚徒生活。称燕京为“穷边”,是就南宋辖区而言。

"命随年欲尽":如今生命跟这一年一样快要结束了,

# 命随年欲尽:诗人知道自己生命即将结束,故说自己的命将随这一年的结束而结束。

"身与世俱忘":我和我一生的经历也会被遗忘。

# 身与世俱忘:把自己和世上的一切全都忘却。表达诗人以死报国的心志。俱忘:遗忘。

"无复屠苏梦":以后再也梦不到过新年喝屠苏酒,

# 无复屠苏梦:此句是说除夕一人独处囚室,恐怕连饮屠苏酒的梦也不会做了。无复:不再有。屠苏梦:此处喻指美好的愿望。按照当时华夏地区的风俗,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阖家团聚,饮屠苏酒以驱邪贺岁。屠苏酒传说为汉末名医华佗所创,由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祛风散寒的中草药浸酒而成。

"挑灯夜未央":只能在漫漫长夜里拨动灯火。

# 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孔颖达疏:“谓夜未至旦。”未央,未尽,未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除夜》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五言律诗。诗中开篇“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营造宏大寂寥氛围,尽显天地空旷与岁月流逝之感。接着“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描述自身艰难处境,借景抒情。后四句直抒胸臆,表达命将尽、身与世忘,无屠苏梦且夜未央的孤寂无奈。反映其艰难斗争生活,展现以身殉国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除夜》创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2年),正值文天祥人生中最后一个除夕。彼时,他已被囚禁长达三年,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气节,高官厚禄未能动摇其意志,牢狱之苦亦无法让他屈服。尽管身处冰冷潮湿的牢房,饮食粗劣难以下咽,又听闻妻儿于宫中为奴、朝廷已然投降,这般残酷现实,让文天祥深深体会到人生绝境的艰难。在这悲苦至极的境遇下,他饱含着满腔热血与无尽心泪,挥笔写下这首悲怆却不失坚毅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除夜》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源于诗人兵败被俘后,被元人关押在燕京牢狱长达三年的真实经历。全诗深刻反映出国家危亡时期,文天祥艰难的斗争生活,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以身殉国的坚定决心,于大开大阖、回肠荡气间尽显磊落悲壮,其蕴含的高尚情操与慷慨从容,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存在多处对比,“乾坤空落落”与个人的渺小孤独形成对比,凸显诗人的孤寂;往昔正常生活中阖家欢乐饮屠苏酒的场景。“无复屠苏梦”隐含过去与现在对比,与如今囚牢中的孤寂守岁“挑灯夜未央”相对比,更强烈地体现出诗人处境的悲惨和心境的凄凉。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诗中提到“屠苏”,这是古代春节时喝的一种酒,喝屠苏酒是春节的传统习俗,本是欢乐喜庆之事。然而诗人说“无复屠苏梦”,如今已没有了喝屠苏酒的梦境,在这除夜之时,别人都在欢庆新年,而诗人却只能挑灯独坐,夜不能寐。通过这种乐景与哀情的对比衬托,更鲜明地表现出诗人身处困境、国破家亡的悲哀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首联:“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乾坤空落落”以广袤的天地为背景,通过“空落落”三字渲染出宇宙的苍茫与孤寂,既写实又暗喻诗人被囚禁的狭小牢狱与精神的无垠孤独形成强烈反差。“岁月去堂堂”则以“堂堂”形容时间流逝的不可逆,强化了诗人对生命终局的清醒认知。两句以宏阔的时空视角开篇,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客观描述,也是对个人命运的悲怆注脚——天地永恒,而人生须臾,英雄末路的悲凉感跃然纸上。​​颔联:“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末路惊风雨”以“惊”字点明诗人对故国覆灭的震撼回忆,暗含抗元斗争的激烈与失败之痛;“穷边饱雪霜”则通过“穷边”(极远边地)与“雪霜”的意象叠加,既实写囚居燕京的严寒环境,又隐喻精神上承受的屈辱与磨难。此联以对仗工整的笔法,将个人苦难与家国命运交织,凸显诗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韧,风雨与雪霜的意象更赋予诗句动态的张力,仿佛历史的风暴在字里行间呼啸。​​颈联:“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命随年欲尽”直述生命将逝的宿命感,语言平淡却暗含对死亡的坦然;“身与世俱忘”则进一步以“忘”字消解肉身存在,将个体融入历史长河,体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终极追求。此联通过“命”与“身”、“尽”与“忘”的对比,揭示诗人对生命价值的辩证思考:肉体可灭,精神不朽;世俗纷扰终将消散,唯留忠魂长存天地。​​尾联:“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无复屠苏梦”以“屠苏酒”这一传统节庆意象的反常缺失,暗示诗人对团圆的绝望,反衬出家国沦丧的剧痛。“挑灯夜未央”则通过动作细节的捕捉,将长夜难捱的孤寂与“长夜何时旦”的民族期盼融为一体——挑灯是守岁的仪式,亦是守望故国重光的隐喻。末句以静制动,灯影摇曳中既有个人生命的最后独白,亦暗含历史转折的黎明曙光,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除夜》这首诗,不见精雕细琢之语,亦无繁杂琐碎之句,更未发出激昂高亢的口号式咏叹。然而,它却能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岁月流转,民族不断融合发展,道德观念也历经变迁,但文天祥始终屹立不倒。他作为民族精神的鲜明旗帜,是忠孝节义高尚人格的伟大象征,坚如磐石,永垂不朽。《除夜》所承载的精神力量,连同文天祥本人,必将跨越时空,在未来的岁月里持续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高尚道德而坚守,成为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如这篇诗中所表现的,他身处牢狱,面对死亡,既无所畏惧,也不抱幻想,既慷慨而又从容。这种高贵的精神状态,永远是鼓舞我们的力量。

近现代文史学家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

# 诗中抒写他身陷牢狱仍心系天下和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诗的情调悲凉感怆而又慷慨从容。叙事抒情,形象而概括,非常凝炼。诗境拓展到广阔悠远的时空,反映出作者崇高博大的精神境界。

现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 此诗虽似万念俱灰,但并不消极悲观,作者的精神已达圆满无愧的崇高境界,故能超越时空,远离生死,给人以遗世独立的震撼。

现代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宋诗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书意》

下一篇:宋·文天祥《至扬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