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è
huá
cáng
yuàn
jūn
tíng
yǒng
zhú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jìng
sēn
rán
zuò
liáng
cán
yīn
yùn
cháng
rén
lián
zhí
jié
shēng
lái
shòu
gāo
cái
lǎo
gèng
gāng
huì
hāo
tóng
zhōng
suí
sōng
bǎi
dào
bīng
shuāng
fán
jūn
gēn
zhū
zài
líng
lún
xué
fèng
huáng

译文

小径周围竹丛浓密显得寂静萧疏,在座的人都感到十分凉爽,残落的阴凉时间并不是很长。人们怜惜竹子的直节生来就劲挺,我认为它有高超的才能,老了也会更加刚直不阿。曾经和蒿藜一起经历雨露,最终随着松柏经历到冰霜。烦请你能够爱惜那些根株还在的竹子,要把它送给伶伦,学习凤鸣。

逐句剖析

"一径森然四座凉":小径周围竹丛浓密显得寂静萧疏,在座的人都感到十分凉爽,

# 森然:竹丛浓密的样子。,径:同“径”。

"残阴余韵去何长":残落的阴凉时间并不是很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人们怜惜竹子的直节生来就劲挺,

# 直节:直干有节。唐人钱起《裴侍郎湘川回以青竹筒相遗因而赠之》:“楚竹青玉润,从来湘水阴。缄书取直节,君子知虚心。”

"自许高材老更刚":我认为它有高超的才能,老了也会更加刚直不阿。

# 自许:自夸;自我评价。

"会与蒿藜同雨露":曾经和蒿藜一起经历雨露,

# 雨露:雨和露,亦偏指雨水。,蒿藜:野草,杂草。,会:一本作曾。

"终随松柏到冰霜":最终随着松柏经历到冰霜。

# 松柏:松树和柏树。两树皆长青不凋,为志操坚贞的象征。

"烦君惜取根株在":烦请你能够爱惜那些根株还在的竹子,

# 取:张本作“此”。

"欲乞伶伦学凤凰":要把它送给伶伦,学习凤鸣。

# 凤凰:泛指美琴。唐·杜甫《陪柏中丞观宴将士》:“醉客霑鸚鵡,佳人指凤凰。”仇兆鳌注:“指凤凰,弹琴也。”,伶伦:相传为黄帝时人,乐器的发明者,能用笙演奏凤凰的声音。《汉书·律历志》:“黄帝使伶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音。制十二篇(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音,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柳宗元《清水驿丛竹天水赵云余手种一十二茎》:“只应更使伶伦见,写尽雌雄双凤鸣。”,欲乞:张本作乞与。乞:给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乃是北宋时期王安石在其青年阶段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王安石借咏叹竹子来抒发志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少年人所特有的壮志与豪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与舍弟华藏院此君亭咏竹》,是王安石偕同弟弟于金陵华藏院的此君亭处共同创作的一篇咏物佳作。从诗中所展现出的意气与风格推测,此诗大概率为王安石年少之际的作品,然而,确切的创作时间现已难以精准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华藏院忞君亭边竹子的形态与特征,体现了竹子凌霜尽节、虚心高材等美好品质,营造了一种清幽、高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借竹子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坚守正直、坚韧不拔的高尚情操以及虽可能不被赏识但仍自我期许、心怀壮志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全诗以竹为主题,通过对竹子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来寄托诗人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诗中“一径森然四诗人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描绘了竹的形态和给人的清凉之感,“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则借竹子的直节、瘦劲、高材、老更刚等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正直、坚韧等高尚品质的赞赏和自我期许,体现了诗人自身的人格追求和精神境界。对比:诗中将竹子与“蒿藜”对比,虽然它们同样接受雨露的滋润,但竹子有着不同的志向和品质,不会像蒿藜那样平凡。突出了竹子在艰难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也体现了诗人对这种高尚品质的向往和追求。拟人:从整体上看,诗赋予了竹子以人的情感和品质,如“自许高材老更刚”中“自许”将竹子拟人化,仿佛竹子有着自我认知和自我期许,使竹子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也更能传达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诗人对竹子的独特情感和对其品质的高度赞扬。

3. 分段赏析

此诗开篇首联,描绘了诗人行至竹亭,瞬间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凉意,置身于竹荫之下,同时还能体悟到竹子所蕴含的独特韵味,这一切不禁让诗人兴致盎然,沉醉其中。颔联着重刻画竹子的显著特征,一为“直节”,彰显其正直挺拔;二是“高材”,突出其卓越不凡,且所用言辞巧妙地关联到人事。这两句实则是王安石对自身的生动写照,他以竹节自比自己的高尚节操,寓意着自己如竹般,秉持直节,生性刚正不阿。颈联中,诗人以普通的蒿藜作为衬托,进一步凸显竹子不畏严寒的坚韧品质。在蒿藜的对比之下,竹子于严寒中傲然挺立的形象愈发鲜明,令人赞叹。尾联巧妙化用古代圣王黄帝砍伐竹子制作乐器的典故。黄帝以竹制乐,奏出黄钟之音,此音被视为万事根本。诗人借此表明自己渴望如那“黄钟之音”般,发出振聋发聩之声,暗喻自己一直以来怀揣着得到君主赏识、践行大道,进而造福天下苍生的宏大志向。正如《续资治通鉴》卷五十四所云:“古者黄钟为万事根本,故尺量权衡皆起于黄钟。”诗人借此典故,明确表达出自己对当今国家政事根本的密切关注与积极参与的决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借咏竹以明志,展现出少年时期那股昂扬的壮志豪情。据宋代曾慥所著的《高斋诗话》记载:“荆公(王安石)在《题金陵此君亭诗》中写道:‘谁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宾客们常常向王安石夸赞这两句诗,然而王安石却总是眉头紧皱,显得不太高兴。到了晚年,王安石与平甫一同坐在亭上,看着诗碑说道:‘这是我年轻时所作并题榜的诗,一经流传便无法追改了。’诗人晚年的诗风有所转变,艺术造诣更为精深,回过头去审视年轻时的作品,会有这样的感慨,倒也不足为奇。不过,即便是这篇‘少作’,其本身也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风格也不必与晚年作品完全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植物中惟竹挺高节,抱贞心,故君子比德于竹焉,古今赋咏者不一,半山老人一联云‘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自负甚高。

元韦居安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汝瘿和王仲仪》

下一篇:宋·王安石《次韵唐公三首其二——江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