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森然四座凉":小径周围竹丛浓密显得寂静萧疏,在座的人都感到十分凉爽,
# 森然:竹丛浓密的样子。,径:同“径”。
"残阴余韵去何长":残落的阴凉时间并不是很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人们怜惜竹子的直节生来就劲挺,
# 直节:直干有节。唐人钱起《裴侍郎湘川回以青竹筒相遗因而赠之》:“楚竹青玉润,从来湘水阴。缄书取直节,君子知虚心。”
"自许高材老更刚":我认为它有高超的才能,老了也会更加刚直不阿。
# 自许:自夸;自我评价。
"会与蒿藜同雨露":曾经和蒿藜一起经历雨露,
# 雨露:雨和露,亦偏指雨水。,蒿藜:野草,杂草。,会:一本作曾。
"终随松柏到冰霜":最终随着松柏经历到冰霜。
# 松柏:松树和柏树。两树皆长青不凋,为志操坚贞的象征。
"烦君惜取根株在":烦请你能够爱惜那些根株还在的竹子,
# 取:张本作“此”。
"欲乞伶伦学凤凰":要把它送给伶伦,学习凤鸣。
# 凤凰:泛指美琴。唐·杜甫《陪柏中丞观宴将士》:“醉客霑鸚鵡,佳人指凤凰。”仇兆鳌注:“指凤凰,弹琴也。”,伶伦:相传为黄帝时人,乐器的发明者,能用笙演奏凤凰的声音。《汉书·律历志》:“黄帝使伶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音。制十二篇(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音,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柳宗元《清水驿丛竹天水赵云余手种一十二茎》:“只应更使伶伦见,写尽雌雄双凤鸣。”,欲乞:张本作乞与。乞:给予。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华藏院忞君亭边竹子的形态与特征,体现了竹子凌霜尽节、虚心高材等美好品质,营造了一种清幽、高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借竹子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坚守正直、坚韧不拔的高尚情操以及虽可能不被赏识但仍自我期许、心怀壮志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全诗以竹为主题,通过对竹子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来寄托诗人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诗中“一径森然四诗人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描绘了竹的形态和给人的清凉之感,“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则借竹子的直节、瘦劲、高材、老更刚等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正直、坚韧等高尚品质的赞赏和自我期许,体现了诗人自身的人格追求和精神境界。对比:诗中将竹子与“蒿藜”对比,虽然它们同样接受雨露的滋润,但竹子有着不同的志向和品质,不会像蒿藜那样平凡。突出了竹子在艰难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也体现了诗人对这种高尚品质的向往和追求。拟人:从整体上看,诗赋予了竹子以人的情感和品质,如“自许高材老更刚”中“自许”将竹子拟人化,仿佛竹子有着自我认知和自我期许,使竹子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也更能传达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诗人对竹子的独特情感和对其品质的高度赞扬。
3. 分段赏析
此诗开篇首联,描绘了诗人行至竹亭,瞬间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凉意,置身于竹荫之下,同时还能体悟到竹子所蕴含的独特韵味,这一切不禁让诗人兴致盎然,沉醉其中。颔联着重刻画竹子的显著特征,一为“直节”,彰显其正直挺拔;二是“高材”,突出其卓越不凡,且所用言辞巧妙地关联到人事。这两句实则是王安石对自身的生动写照,他以竹节自比自己的高尚节操,寓意着自己如竹般,秉持直节,生性刚正不阿。颈联中,诗人以普通的蒿藜作为衬托,进一步凸显竹子不畏严寒的坚韧品质。在蒿藜的对比之下,竹子于严寒中傲然挺立的形象愈发鲜明,令人赞叹。尾联巧妙化用古代圣王黄帝砍伐竹子制作乐器的典故。黄帝以竹制乐,奏出黄钟之音,此音被视为万事根本。诗人借此表明自己渴望如那“黄钟之音”般,发出振聋发聩之声,暗喻自己一直以来怀揣着得到君主赏识、践行大道,进而造福天下苍生的宏大志向。正如《续资治通鉴》卷五十四所云:“古者黄钟为万事根本,故尺量权衡皆起于黄钟。”诗人借此典故,明确表达出自己对当今国家政事根本的密切关注与积极参与的决心。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借咏竹以明志,展现出少年时期那股昂扬的壮志豪情。据宋代曾慥所著的《高斋诗话》记载:“荆公(王安石)在《题金陵此君亭诗》中写道:‘谁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宾客们常常向王安石夸赞这两句诗,然而王安石却总是眉头紧皱,显得不太高兴。到了晚年,王安石与平甫一同坐在亭上,看着诗碑说道:‘这是我年轻时所作并题榜的诗,一经流传便无法追改了。’诗人晚年的诗风有所转变,艺术造诣更为精深,回过头去审视年轻时的作品,会有这样的感慨,倒也不足为奇。不过,即便是这篇‘少作’,其本身也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风格也不必与晚年作品完全一致。
# 植物中惟竹挺高节,抱贞心,故君子比德于竹焉,古今赋咏者不一,半山老人一联云‘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自负甚高。
元韦居安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
上一篇:宋·王安石《汝瘿和王仲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