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íng
bǎo
jué
yóu
jīn
shān
jué
bìng
jiàn
xiāng
jiàn
shī
yùn
èr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zhāng
nán
kāi
shì
hǎo
cóng
lín
huì
jiàn
nián
chū
shuǐ
xīn
wǎng
biàn
便
yīng
zhū
lòu
jìn
xiāng
féng
wèi
miǎn
qíng
shēn
jiàn
kuī
shān
niǎo
yǒu
zhēn
chuāng
tīng
hǎi
cháo
fēi
shì
yīn
yí‌
xiào
shàng
fāng
rén
shì
wài
zhī
shuāi
jìng
liǎng
qīn
xún

译文

漳南的高僧喜爱山林寺庙,不知他那智慧之剑是何年从内心深处领悟佛法真谛的。他独自修行应当已经断尽了各种烦恼,但与我们相逢时,难免还是流露出深厚的情谊。透过栏杆窥视山鸟,能体会到其中的真意,在窗边聆听海潮声,那声音仿佛不是尘世的声音。在寺院上方(超脱人事之外)相视一笑,不知不觉间,衰老的境况已经悄然来临。

逐句剖析

"漳南开士好丛林":漳南的高僧喜爱山林寺庙,

"慧剑何年出水心":不知他那智慧之剑是何年从内心深处领悟佛法真谛的。

"独往便应诸漏尽":他独自修行应当已经断尽了各种烦恼,

"相逢未免故情深":但与我们相逢时,难免还是流露出深厚的情谊。

"槛窥山鸟有真意":透过栏杆窥视山鸟,能体会到其中的真意,

"窗听海潮非世音":在窗边聆听海潮声,那声音仿佛不是尘世的声音。

"一笑上方人事外":在寺院上方(超脱人事之外)相视一笑,

# 外:一作好。

"不知衰境两侵寻":不知不觉间,衰老的境况已经悄然来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平甫与宝觉游金山思大觉并见寄及相见得诗次》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围绕诗人平甫、宝觉游金山,思念大觉并相互寄诗、相见后次韵唱和展开。首联引出漳水南边的僧人,对其佛法修养表示好奇。颔联描述僧人独自修行的境界和与人相逢时的情感。颈联通过描写看山鸟、听海潮的情景,营造出超脱的意境。尾联表达了诗人在超脱情境中对时光流逝、衰老来临的感慨。全诗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漳南开士好丛林,慧剑何年出水心”,开篇点明人物和地点,通过“好丛林”展现僧人对寺院生活的喜爱,以“慧剑”这一象征佛法智慧的意象,引发对僧人领悟佛法时间的疑问,引出后文对僧人修行和交往的描述。颔联“独往便应诸漏尽,相逢未免故情深。”,从修行和情感两个方面刻画僧人形象。“独往便应诸漏尽”突出僧人独自修行达到断尽烦恼的高深境界,“相逢未免故情深”则体现出僧人也有常人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人性与佛性的交融。颈联“槛窥山鸟有真意,窗听海潮非世音”,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描写,营造出空灵、超脱的意境。从山鸟和海潮中体会到“真意”和“非世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超凡境界的追求,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超脱主题。尾联“一笑上方人事外,不知衰境两侵寻”,在超脱的情境中融入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寺院上方相视一笑,体现出超脱尘世的心境,而“不知衰境两侵寻”则不经意间流露出对衰老来临的无奈,使诗歌在超脱中又带有了一丝现实的沧桑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仁宗皇帝挽辞四首其一》

下一篇:宋·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