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huá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sān
shān
bàn
luò
qīng
tiān
wài
shì
líng
xiāo
sòng
tái
chén
shì
nán
féng
kāi
kǒu
xiào
shēng
qián
xiāng
qiě
xián
bēi

译文

三座山峰若隐若现,仿佛半落在青天之外,山势的雄伟可以和宋武帝的凌歊台相比。尘世间的欢乐很难得,能让人开怀大笑的时刻实在稀少,既然今生有幸相遇,不如一起举杯畅饮,享受这难得的时光。

逐句剖析

"三山半落青天外":三座山峰若隐若现,仿佛半落在青天之外,

"势比凌歊宋武台":山势的雄伟可以和宋武帝的凌歊台相比。

# 宋武台:即凌歊台。南朝宋武帝刘裕曾登临此台,并建离宫,故称。,势:龙舒本作远。

"尘世难逢开口笑":尘世间的欢乐很难得,能让人开怀大笑的时刻实在稀少,

# 尘:龙舒本作人。

"生前相遇且衔杯":既然今生有幸相遇,不如一起举杯畅饮,享受这难得的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示黄吉甫》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三山半落青天外。”化用李白的诗句,描绘了三山半隐半现的壮丽景象。“势比凌歊宋武台。”则借用杜牧的诗意,展现了山势的雄伟。后两句“尘世难逢开口笑,生前相遇且衔杯。”则转为抒情,表达了诗人罢相后内心的郁闷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示黄吉甫》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王安石在罢相后退居南京时所作。他登上凤凰台,借助李白、杜牧、杜甫的诗句,表达了对友人黄吉甫的情谊,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罢相后的复杂心境。王安石在推行变法过程中遭遇诸多挫折,最终被迫辞相。退居南京后,他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诗词。《示黄吉甫》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反映了他内心的无奈与豁达。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示黄吉甫》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赠友诗。诗中首句“三山半落青天外”化用李白的诗句,描绘了诗人登凤凰台时所见的壮丽景色。次句“势比凌歊宋武台”则借用杜牧的诗意,进一步烘托出山势的雄伟。后两句“尘世难逢开口笑,生前相遇且衔杯”则转为抒情,表达了诗人罢相后内心的郁闷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三山半落青天外,势比凌歊宋武台。尘世难逢开口笑,生前相遇且衔杯。”前两句写景,通过李白和杜牧的诗句描绘了凤凰台的壮丽景色;后两句抒情,通过杜牧和杜甫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郁闷与豁达。这种写法使诗的意境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细腻。对比:诗中通过“尘世难逢开口笑”与“生前相遇且衔杯”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一方面,诗人对尘世的纷扰感到无奈;另一方面,又劝慰自己和友人珍惜相聚时光,及时行乐。这种对比使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化用:“三山半落青天外”化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描绘了三山半隐半现在青天之外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的开阔视野。“尘世难逢开口笑”化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感慨,以及罢相后内心的郁闷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首句:“三山半落青天外”化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描绘了三山半隐半现在青天之外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的开阔视野。次句:“势比凌歊宋武台”借用杜牧《题池州贵池亭》的诗意,进一步烘托出山势的雄伟,与首句共同营造出一种宏大的自然景观。第三句:“尘世难逢开口笑”化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感慨,以及罢相后内心的郁闷与无奈。末句:“生前相遇且衔杯”摘自杜甫《醉时歌》,诗人以豁达的心态劝慰友人,珍惜相聚时光,及时行乐,流露出一种强自宽慰的心境。

4. 作品点评

《示黄吉甫》诗中前两句借李白与杜牧的诗句描绘凤凰台的壮丽景色,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后两句则通过杜牧与杜甫的诗句,抒发了诗人罢相后的复杂心境,既有对尘世纷扰的无奈,又有对友情的珍视与豁达。这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法,使诗的情感层次丰富而细腻。王安石以集句的形式,不仅赋予了前人诗句新的生命,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杨刘》

下一篇:宋·王安石《北山三咏其三——道光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