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xuě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chūn
xuě
duò
shāi
hún
jiā
zuì
zhī
liú
dòu
chóu
shā
páng
ér

译文

春天的雪花像用筛子筛过一样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全家人都沉醉在梦乡之中,一点也不知道外面下雪了。泥土上留下了老虎争斗时所留下的痕迹,这可把路边的孩子给愁坏、吓坏了。

逐句剖析

"春雪堕如筛":春天的雪花像用筛子筛过一样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 堕如筛:形容大雪像筛东西一样下。

"浑家醉不知":全家人都沉醉在梦乡之中,一点也不知道外面下雪了。

# 浑家:俗称妻为浑家。此处指大地主。

"泥留虎斗迹":泥土上留下了老虎争斗时所留下的痕迹,

# 泥留虎斗迹:龙舒本作“樵归说逢虎”。

"愁杀路傍儿":这可把路边的孩子给愁坏、吓坏了。

# 愁杀路傍儿:这句说愁坏了奔波营生的贫苦农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北宋王安石所作《春雪》,全诗为“春雪堕如筛,浑家醉不知。泥留虎斗迹,愁杀路傍儿”。诗中以春雪为切入点,前两句描绘出家中众人沉醉于梦乡,不知春雪已纷纷扬扬洒落的闲适画面,而后两句则陡然转折,呈现出雪后泥地上留有老虎争斗痕迹,令路边孩子满心愁惧的情景。诗人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家中人的安睡与路人的忧愁相对照,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深刻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安逸与底层百姓面临危险困境的艰难处境,表达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虽篇幅短小,却如利刃般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恰似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以质朴平实的文字有力地鞭挞了社会的不公,充分展现出王安石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与深沉忧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春雪》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从题材上看,属于反映社会现实的咏物诗。诗中介绍了春雪飘落的情景,描绘出春雪如筛般纷纷落下,家人安睡其中浑然不知,而雪后泥地上留有老虎争斗痕迹,令路边之人满心忧愁的画面。体现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巨大、阶层生活状态截然不同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艰难处境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权贵阶层安逸享乐生活的批判。借春雪这一自然景象和雪后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与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2. 写作手法

对比:“春雪堕如筛,浑家醉不知”描绘出家中人的安适,“泥留虎斗迹,愁杀路傍儿”刻画了路边孩子的愁苦,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社会阶层的差异。借景抒情:诗人借春雪飘落之景,以及雪后泥地留虎迹等景象,抒发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小见大:通过一场春雪和雪后两种不同生活场景的描写,反映出北宋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深刻的社会问题。

3. 分段赏析

开篇“春雪堕如筛”,一个“堕”字生动地描绘出春雪纷纷扬扬、如筛落般急速而下的动态感,“如筛”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雪量之多、雪势之急。“浑家醉不知”则描绘出家中众人沉浸在梦乡之中,对外面春雪飘落的情景浑然不觉,营造出一种宁静、安适的氛围,侧面反映出这家人生活的安逸,不用为外界的变化而担忧,为后文的对比埋下伏笔。“泥留虎斗迹”承接上句的春雪,说明雪后积雪融化,地上变得泥泞,留下了老虎争斗的痕迹。这一描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紧张感和神秘感,也暗示了外界环境的危险和不确定性。“愁杀路傍儿”则直接点明了这种危险对路边行人尤其是孩子造成的影响,一个“愁杀”将孩子面对虎斗痕迹时的恐惧、担忧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前两句中家中人的安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尤其是孩子的同情。整首诗短短二十字,通过前后场景的对比,以小见大,从一场春雪和雪后的不同景象,反映出深刻的社会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送丁廓秀才归汝阴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王安石《次韵杏花三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