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é
jì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xié
jìng
tōng
nán
dài
shù
jiā
yáo
duì
běi
shān
cén
cǎo
tóu
jiá
dié
huáng
huā
wǎn
líng
jiǎo
qīng
tíng
cuì
màn
shēn

译文

斜斜小路偶然通向南边土坝路,几户人家遥遥对着北山的小而高的山。草间蝴蝶在晚开黄花上停留,菱角旁蜻蜓飞舞,翠绿藤蔓长得幽深。

逐句剖析

"斜径遇通南埭路":斜斜小路偶然通向南边土坝路,

# 南埭:在半山园附近。埭:堵水的土坝。,通:张本作穿。,斜径:不直不平的小路。

"数家遥对北山岑":几户人家遥遥对着北山的小而高的山。

# 岑:山尖。

"草头蛱蝶黄花晚":草间蝴蝶在晚开黄花上停留,

# 蛱蝶:蝴蝶。

"菱角蜻蜓翠蔓深":菱角旁蜻蜓飞舞,翠绿藤蔓长得幽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斜径》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收录于《王临川集》等文集中。诗中描绘斜径连通南埭路、遥对北山岑的乡野画面,借“草头蛱蝶黄花晚,菱角蜻蜓翠蔓深”,展现秋色里蛱蝶、蜻蜓在花草间穿梭的生动场景。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寻常景物寄超然意趣,此作延续其诗歌特色,于质朴描写中藏深远情致,尽显乡野秋景的自然意韵与独特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诗里提到的“南埭路”“北山岑”,都在王安石晚年隐居的江宁(今南京)钟山周边区域。联系他的生平来看,这首诗大概率创作于其退居江宁阶段,诗人借由刻画乡野小径所串联起的田园风光,将自己寄情山水、向往隐逸的心境,融入这质朴而生动的景致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歌描绘了斜径连通南埭路、遥对北山岑的乡野轮廓以及秋色里乡野花草间生动鲜活的画面,借平常乡野景致,传递出超然物外的意趣,展现出自然景物的美妙与宁静。

2. 写作手法

对比:“草头蛱蝶黄花晚,菱角蜻蜓翠蔓深”一句运用对比手法,将蛱蝶、菱角等江南典型风物融入画面。“黄花晚”以暖黄色展现秋日花朵的迟暮,带着萧瑟感;“翠蔓深”则用冷绿色呈现藤蔓的浓密,蕴含蓬勃生机。冷暖色调的对比,在秋意的萧瑟中凸显出自然的生机,让乡野景致更显鲜活。

3. 分段赏析

首句“斜径偶通南埭路”,“斜径”点明小路形态,“偶通”给人意外发现之感,为画面增添灵动,自然引出后续乡村景致。次句“数家遥对北山岑”,“数家”显乡村人家稀少、宁静,“遥对”构建起人家与北山的空间关联,营造悠远意境。第三句“草头蛱蝶黄花晚”,聚焦草间蛱蝶、傍晚黄花,从动植物角度绘乡村黄昏生机,“晚”字点明时间,让画面有温馨暮霭氛围。末句“菱角蜻蜓翠蔓深”,写菱角、蜻蜓、翠绿藤蔓,“深”字体现翠蔓的繁茂,展现乡村自然生态的蓬勃,传递悠然闲适之感。

4. 作品点评

这首《斜径》,王安石以纯客观笔触勾勒画面,似无主人公身影,秉持“以物观物”视角。实则诗人的行迹、意绪,隐于这恬淡景致间。他怀着淡泊心境,意兴悠然,恰似与满溢生命气息的自然相融,让观者于草蝶、菱蜓的鲜活里,感知诗人沉醉其间、物我渐忘的悠然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食黍行》

下一篇:宋·王安石《代陈景元书于太一宫道院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