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
shí
pāi
shí
shǒu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shí
sān
xué
chéng
xiù
chóng
chóng
juǎn
huà
píng
jiàn
láng
lái
shuāng
yǎn
míng
quàn
jiǔ
huā
qián
qīng
yán
wèi
yāng
zhī
shēng
néng
duàn
cháng
jīn
zhèng
nán
kàn
běi
dǒu
yán
chuán
qíng
shǒu
méi
xìn
shǒu
tán
tán
kàn
fēi
hóng
鸿
quàn
jiǔ

译文

十三岁就学会了弹奏琵琶,重重的绣幕卷起画屏。一见到情郎到来,女子眼中立刻闪烁出明亮的光芒,她热情地劝我在花丛前饮酒。大家都说今晚欢乐无尽,哪里知道如今这声音令人肝肠寸断。如今向着正南方向却看着北斗星,想要用言语传达情意,却觉得还不如用手中的琵琶来表达。低着头随手连续不断地弹奏,一边弹奏一边看着飞鸿劝匈奴人喝酒。

逐句剖析

"十三学得琵琶成":十三岁就学会了弹奏琵琶,

"绣幕重重卷画屏":重重的绣幕卷起画屏。

"一见郎来双眼明":一见到情郎到来,女子眼中立刻闪烁出明亮的光芒,

"劝我酤酒花前倾":她热情地劝我在花丛前饮酒。

"齐言此夕乐未央":大家都说今晚欢乐无尽,

"岂知此声能断肠":哪里知道如今这声音令人肝肠寸断。

# 声:自注:龙舒本作曲。

"如今正南看北斗":如今向着正南方向却看着北斗星,

"言语传情不如手":想要用言语传达情意,却觉得还不如用手中的琵琶来表达。

"低眉信手续续弹":低着头随手连续不断地弹奏,

"弹看飞鸿劝胡酒":一边弹奏一边看着飞鸿劝匈奴人喝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其五)》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以蔡文姬的故事为题材的诗。诗中通过描述蔡文姬往昔学艺、与他人相处场景,以及如今身处塞外的状况,展现她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又有身处塞外的哀怨与无奈,还有对家乡的思念,深刻地刻画了蔡文姬这一人物形象及她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蔡文姬命运的跌宕起伏,以及她在塞外的思乡、哀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化用:“十三学得琵琶成”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借助经典诗句,快速勾勒出女子精通音乐技艺的形象,让读者对女子的才情背景有直观认知,丰富诗歌内涵,增添文化底蕴。细节描写:“一见郎来双眼明”通过对女子见到情郎时眼神变化的细节刻画,生动展现出她内心的欢喜与爱意,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情感表达细腻且真实可感。对比:“齐言此夕乐未央,岂知此声能断肠”,将众人认为此夜欢乐无尽的普遍看法,与实际上女子演奏的胡笳声饱含断肠之愁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强烈的情感落差,深化诗歌主题。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十三学得琵琶成,绣幕重重卷画屏。一见郎来双眼明,劝我酤酒花前倾”,描绘蔡文姬年少时琵琶学艺有成,生活环境优渥,与友人在花前饮酒作乐的场景,展现出她曾经的欢乐生活,为后文的命运转折做铺垫。中间两句:“齐言此夕乐未央,岂知此声能断肠”,是情感的转折点,“乐未央”的欢乐突然转为“能断肠”的痛苦,预示着蔡文姬命运的悲惨变化,引发读者对她后续遭遇的关注。后四句:“如今正南看北斗,言语传情不如手。低眉信手续续弹,弹看飞鸿劝胡酒”,描述蔡文姬身处异域,连方向都错乱(正南看北斗),语言交流困难只能靠手势,只能借琵琶抒发情感,看着飞鸿劝胡人喝酒,刻画了她在异域的孤独、痛苦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试院中》

下一篇:宋·王安石《处士葛君挽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