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ún
zhī
dǒng
chuán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yún
zhī
huò
yuān
miáo
zhī
qiào
qiào
huò
gǎo
tián
yún
zhī
huò
yǒu
gǎo
tián
huì
zài
西
jiāo
fěi
wéi
zhī
qiě
yáo
wèi
nán
shān
zhī
qiě
yáo
wéi

译文

浓密的云彩啊,有时会向深潭降下雨水。挺拔的禾苗啊,有时却会在田里枯萎。浓密的云彩啊,有时会向原野降下雨水。田里仍有禾苗枯萎,难道不与人力有关吗?云气聚集啊升起来,它出现在西边的郊野。这不是我能左右的,我只好唱歌又吟诵。云气浓密啊又重现,它出现在南山的旁边。我唱歌又吟诵,是为了培育自身的品德。

逐句剖析

"云之祁祁":浓密的云彩啊,

"或雨于渊":有时会向深潭降下雨水。

"苗之翘翘":挺拔的禾苗啊,

"或槁于田":有时却会在田里枯萎。

"云之祁祁":浓密的云彩啊,

"或雨于野":有时会向原野降下雨水。

"有槁于田":田里仍有禾苗枯萎,

"岂不自我":难道不与人力有关吗?

"荟兮其隮":云气聚集啊升起来,

"其在西郊":它出现在西边的郊野。

"匪我为之":这不是我能左右的,

"我歌且谣":我只好唱歌又吟诵。

"蔚兮其复":云气浓密啊又重现,

"南山之侧":它出现在南山的旁边。

"我歌且谣":我唱歌又吟诵,

"维以育德":是为了培育自身的品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云之祁祁答董传》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四言酬答诗。此诗以农耕社会为依托,作为对友人董传的回应之作,颇具深意。诗中巧妙选取“云之祁祁”与“苗之翘翘”这两个自然意象进行对比,暗中喻指农事的兴衰与人力作用存在关联,进而探讨了天时和人事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其在体式上借鉴《诗经》的重章叠句,像“我歌且谣”这样的句子便反复出现,同时融入“维以育德”的儒家思想,语言简洁凝练,成功将自然现象与人文哲理交融在一起。作品通过交替描绘云雨滋润与禾苗枯槁的景象,展现出对农耕规律和社会变迁的观察,并且以歌谣的形式传递出对品德修养的思索。诗中“岂不自我”“匪我为之”等句,既体现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也暗含着对人事干预的反思。整首诗结构整齐,意象委婉,凸显出王安石将哲理与诗性相融合的创作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酬答诗。诗歌介绍了云雨的不同降落之处与禾苗或枯或荣的状态,探讨了天时与人事之间的关联;表达了对农耕规律的观察与思考,以及通过歌谣传递出的对德行修养的重视。

2. 写作手法

对比:“云之祁祁,或雨于渊”与“苗之翘翘,或槁于田”形成对比,浓密的云既能降雨于渊,却可能让田间禾苗枯萎;“云之祁祁,或雨于野”与“有槁于田”再次形成对比,云虽能降雨于原野,仍有禾苗在田间枯槁,通过云雨的分布与禾苗的生长状态对比,凸显自然现象与农事的关联。比喻:以“云之祁祁”“苗之翘翘”的具体意象,比喻自然规律与农事发展的关系,用云的聚散、雨的分布暗喻天时的无常,用禾苗的“翘翘”与“槁”比喻农事的兴衰,将抽象的“天时与人力作用”具象化,使深刻的道理依托自然景象呈现。

3. 分段赏析

开篇“云之祁祁,或雨于渊”,以“祁祁”形容云的浓密,写浓云有时会向深潭降雨,描绘出云与雨的自然关联,语言质朴如白话。“苗之翘翘,或槁于田”则转向田间禾苗,“翘翘”显出禾苗的挺拔,却又说它可能在田里枯萎,形成自然现象与农作物生长的对照,暗含对天时影响农事的观察。“云之祁祁,或雨于野”复用“云之祁祁”,仅将“雨于渊”改为“雨于野”,通过重复与微调,强调云降雨的范围变化,体现重章叠句的韵律感。“有槁于田,岂不自我”由禾苗枯萎的景象转入思考,点出农事兴衰与人力的关联,语气中带着对人事作用的反思。“荟兮其隮,其在西郊”以“荟兮”形容云气聚集,写云在西郊升起,继续描绘云的动态,画面感鲜明。“匪我为之,我歌且谣”表明自然现象非人力所能左右,于是以歌谣抒发感受,传递出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与释然。“蔚兮其复,南山之侧”用“蔚兮”写云气浓密地重现于南山旁,与前文的云景呼应,形成景象的连贯。“我歌且谣,维以育德”再次提及歌谣,却由自然现象转向人文思考,说唱歌谣是为了培育品德,将自然观察与修身理念相联系,使诗歌主题得以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杨德逢送米与法云二老作此诗》

下一篇:宋·王安石《酬王督贤良松泉二诗其一·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