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埋月缺晖寒灰":乌云遮住了月亮,月光时隐时现,周围弥漫着寒冷的灰雾,
"飚发齐如巨象豗":狂风呼啸而起,如同巨象的怒吼。
# 齐:龙舒本作“声”。
"纵勇万川冰柱立":无数的冰柱在万川中挺立,仿佛大自然的壮举,
"纷披千障土囊开":而千山万壑的屏障在狂风中被吹开。
"鲁门未怪爰居至":鲁国的城门并未因海鸟的出现而感到奇怪,
"郑圃何妨御寇来":郑国的园圃又怎会拒绝庄子这样的隐士来访呢?
"终夜不眠谁与共":整夜无法入睡,能与谁共度呢?
"坐忘唯有一颜回":只有像颜回那样忘却世俗的人才能相伴。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写作手法
夸张:“飙发齐如巨象豗”“纵勇万川冰柱立”,生动地展现了狂风的猛烈和冰柱的壮观,增强了诗歌的气势。虚实结合:“云埋月缺晕寒灰”“纷披千障土囊开”,也有对典故的虚写,“鲁门未怪爰居至,郑圃何妨禦寇来”,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烘托:“云埋月缺晕寒灰,飙发齐如巨象豗。纵勇万川冰柱立,纷披千障土囊开。”诗人通过对狂风、冰柱、寒灰等意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寒冷、孤寂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慨。用典:“鲁门未怪爰居至,郑圃何妨禦寇来。”诗中运用了“爰居”“禦寇”等典故,通过这些典故表达诗人对孤独的豁达态度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对比:“纵勇万川冰柱立”与“终夜不眠谁与共”,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壮阔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首联:“云埋月缺晕寒灰,飙发齐如巨象豗。”首句“云埋月缺晕寒灰”描绘了冬夜的景象,云层厚重,遮蔽了月光,天地间弥漫着寒冷的灰雾,营造出一种压抑、清冷的氛围。“飙发齐如巨象豗”则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狂风呼啸,如同巨象的怒吼,生动地展现了冬夜的狂风暴雨,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颔联:“纵勇万川冰柱立,纷披千障土囊开。”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冬夜的景象。“纵勇万川冰柱立”以“冰柱立”比喻冬夜中江河的冰封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壮美与威严。“纷披千障土囊开”则描绘了狂风卷起尘土,如同千山万壑的屏障被打开,进一步强化了冬夜的狂野与苍凉。这一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颈联:“鲁门未怪爰居至,郑圃何妨禦寇来。”这一联运用典故。“鲁门未怪爰居至”出自《左传》,鲁国有海鸟爰居飞到城门,鲁人感到奇怪,但孔子认为这是自然现象,不足为怪。“郑圃何妨禦寇来”则化用庄子的典故,庄子在郑国的园圃中遇到盗贼,却毫不在意。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豁达态度,以及对世事的超然。尾联:“终夜不眠谁与共,坐忘唯有一颜回。”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豁达。“终夜不眠谁与共”表达了诗人在冬夜中辗转反侧、无人相伴的孤独感。“坐忘唯有一颜回”则化用《庄子》中颜回“坐忘”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诗人以颜回自比,表达了自己在孤独中寻求心灵宁静的境界。
上一篇:宋·王安石《答陈正叔》
下一篇:宋·王安石《饮裴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