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嵩碧洛曾游地":青嵩碧洛是我曾经游历过的地方,
"墨绶铜章忽在身":如今却忽然发现自己身上已佩戴着墨色的官印和铜制的官章。
"拥马尚多畿甸雪":但身边还簇拥着许多京郊的积雪,
"随衣无复禁城尘":随身的衣物上也不再沾染禁城的尘土。
"古来学问须行己":自古以来,学问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
"此去风流定慰人":而你此次离去,你的才华和风度一定会让人感到欣慰。
"更忆少陵诗上语":更让我想起杜甫诗句中的话语,
"知君不负巩梅春":我知道你一定不会辜负巩县和梅花的春色。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王安石在诗中巧妙地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青嵩碧洛曾游地”一句,通过对青嵩山和碧洛江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吴殿丞曾经游历的美景,也寓含了对友人过去经历的怀念。同时,“拥马尚多畿甸雪”一句,以“畿甸雪”象征旅途的艰难和寒冷,进一步烘托出吴殿丞前往巩县的不易。象征:诗中的“墨绶铜章”象征着官职和权力,而“禁城尘”则象征着官场的繁忙和世俗。通过这些象征物的运用,王安石巧妙地表达了吴殿丞从游历四方到步入仕途的转变,以及他对友人在新职位上能够有所作为的期待。对比: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青嵩碧洛”与“墨绶铜章”的对比,展现了吴殿丞从自然美景中游历到步入仕途的变化;“拥马尚多畿甸雪”与“随衣无复禁城尘”的对比,则突出了吴殿丞前往巩县的旅途艰辛与巩县的宁静美好。反衬:通过“畿甸雪”的寒冷与艰难,反衬出吴殿丞的坚韧与毅力;通过“禁城尘”的繁忙与世俗,反衬出巩县的宁静与清新。这种反衬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用典:诗中“更忆少陵诗上语”一句,引用了杜甫(少陵野老)的诗句,不仅表达了王安石对杜甫的敬仰之情,也寓含了对吴殿丞的期望与鼓励。这种用典手法使得诗歌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首联以“青嵩碧洛”开篇,这两处地名象征着吴殿丞曾经游历过的美丽山水之地,也寓含了他过去的自由与不羁。紧接着,“墨绶铜章忽在身”一句,笔锋一转,描述了吴殿丞如今已身居官职,佩戴着象征权力的墨绶和铜章。这里的“忽”字用得极为巧妙,既表达了时间流逝的迅速,也暗含了吴殿丞从游历四方到步入仕途的转变之突然。通过这一联的对比,王安石巧妙地勾勒出了吴殿丞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颔联进一步描绘了吴殿丞前往巩县的旅途情景。其中,“拥马尚多畿甸雪”一句,以“拥马”和“畿甸雪”两个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旅途的艰难与寒冷。这里的“尚多”二字,既强调了雪之大、路之难行,也寓含了吴殿丞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随衣无复禁城尘”一句,则通过“无复禁城尘”的描绘,表达了吴殿丞离开繁华喧嚣的京城,前往宁静清新的巩县的心情。这一联通过对比与反衬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吴殿丞的坚韧与毅力,以及他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期待。颈联是王安石对吴殿丞的肯定与鼓励。其中,“古来学问须行己”一句,强调了学问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这里的“行己”二字,既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行端正,也寓含了在实践中检验和提升学问的意味。王安石以此句来勉励吴殿丞,希望他在新的岗位上能够学以致用、有所作为。“此去风流定慰人”一句,则是对吴殿丞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这里的“风流”二字,既指人的风采与气度,也寓含了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意味。王安石相信吴殿丞前往巩县后,定能以他的才华和风度,给当地人民带来欢乐和慰藉。尾联以“更忆少陵诗上语”开篇,这里的“少陵”指的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王安石以此句来表达对杜甫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寓含了对吴殿丞的期望与鼓励。他希望吴殿丞能够像杜甫一样,以诗歌记录生活、抒发情感、传递正能量。“知君不负巩梅春”一句,则是对吴殿丞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和肯定。这里的“巩梅春”可能指巩县的梅花和春天,也可能寓含了更广泛的美好景象和寓意。王安石相信吴殿丞前往巩县后,定能不负春光、不负韶华,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当地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上一篇:宋·王安石《杂咏四首其一》
下一篇:宋·王安石《示德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