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n
shū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mǒu
zuó
méng
jiào
qiè
wéi
jūn
shí
yóu
chǔ
xiāng
hǎo
zhī
jiǔ
ér
shì
měi
suǒ
cāo
zhī
shù
duō
suī
qiǎng
guō
zhōng
méng
jiàn
chá
lüè
shàng
bào
biàn
chóng
niàn
méng
jūn
shí
shì
hòu
fǎn
mǎng
jīn
dào
suǒ
jūn
shí
huò
jiàn
shù
gài
zhě
suǒ
zhēng
yóu
zài
míng
shí
míng
shí
míng
ér
tiān
xià
zhī
jīn
jūn
shí
suǒ
jiàn
jiào
zhě
wéi
qīn
guān
shēng
shì
zhēng
jiàn
zhì
tiān
xià
yuàn
bàng
mǒu
wèi
shòu
mìng
rén
zhǔ
ér
xiū
zhī
cháo
tíng
shòu
zhī
yǒu
wéi
qīn
guān
xiān
wáng
zhī
zhèng
xīng
chú
wéi
shēng
shì
wèi
tiān
xià
cái
wéi
zhēng
xié
shuō
nàn
rén
rén
wéi
jiàn
zhì
yuàn
fěi
zhī
duō
qián
zhī
rén
gǒu
qiě
fēi
shì
duō
guó
shì
tóng
mèi
zhòng
wéi
shàn
shàng
nǎi
biàn
ér
mǒu
liàng
zhī
zhòng
guǎ
chū
zhù
shàng
kàng
zhī
zhòng
wèi
ér
xiōng
xiōng
rán
pán
gēng
zhī
qiān
yuàn
zhě
mín
fēi
cháo
tíng
shì
ér
pán
gēng
wèi
yuàn
zhě
gǎi
duó
ér
hòu
dòng
shì
ér
jiàn
huǐ
jūn
shí
zài
wèi
jiǔ
wèi
néng
zhù
shàng
yǒu
wèi
gào
mín
mǒu
zhī
zuì
yuē
jīn
dāng
qiè
shì
shì
shǒu
qián
suǒ
wèi
ér
fēi
mǒu
zhī
suǒ
gǎn
zhī
yóu
huì
rèn
xiàng
wǎng
zhī
zhì

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日承蒙来信教诲,私下认为和君实同游共处、彼此友好的时间很长了,但议论政事意见常常不一致,是因为坚持的治国方法多有不同的缘故。尽管想在您耳边强行絮叨,最终想必也不会被您体察,所以略作答复,不再一一地自辩。又想到君实待我深厚,对于书信往还不应该草率鲁莽,所以现在我详细陈述我这么做的理由,希望君实或许会谅解。一般说来,儒者争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名分和实际。名分和实际间的关系搞清楚了,天下的道理就弄明白了。如今君实教诲我的原因,是认为我执政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生事、“征利”、“拒谏”,因而招来天下人怨恨和毁谤。我则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廷上商议制定法令制度,把它交给主管部门执行,不叫“侵官”;施行古来圣明君主的政治主张、行政措施,来兴利除弊,不叫“生事”;替天下管理财政,不叫“征利”;驳斥不正确言论,诘难巧言善辩的人,不叫“拒谏”。至于怨恨毁谤很多,本来就预料到会这样。人们习惯于苟且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多把不顾惜国家大事、混同流俗、讨好众人作为美德,皇上这才打算改变这种风气,而我不考虑对抗者的多少,打算出力辅佐皇上抵御这种风气,那么众人怎能不喧闹不安呢?但是,盘庚迁都,互发怨气的是百姓,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而改变迁都计划,考虑理由恰当而后行动,做对了,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假如君实批评我在相位日久,未能辅佐皇上有大的举动来恩惠万民,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我知罪;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没有机会会面晤谈,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逐句剖析

"某启":鄙人王安石请启:

# 某启:旧时书信开头的一种格式。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启,陈述,禀告。“某启”在本文中的意思就是“我的陈述”。

"昨日蒙教":昨日承蒙来信教诲,

# 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蒙,受。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私下认为和君实同游共处、彼此友好的时间很长了,

# 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

"而议事每不合":但议论政事意见常常不一致,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是因为坚持的治国方法多有不同的缘故。

# 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方法、主张。

"虽欲强聒":尽管想在您耳边强行絮叨,

# 强聒: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

"终必不蒙见察":最终想必也不会被您体察,

# 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故略上报":所以略作答复,

# 上报:给您写。上:陛下。这里指宋神宗赵顼。,略:简略。

"不复一一自辨":不再一一地自辩。

# 辨:同“辩”,分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又想到君实待我深厚,

# 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厚,厚重。,重念:再三想想。

"于反覆不宜卤莽":对于书信往还不应该草率鲁莽,

# 卤莽:简慢无礼。,反覆:指书信往来。

"故今具道所以":所以现在我详细陈述我这么做的理由,

# 所以:原委。,具道:详细说明。

"冀君实或见恕也":希望君实或许会谅解。

# 冀:希望。

"盖儒者所争":一般说来,儒者争论的,

# 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尤在于名实":最主要的问题是名分和实际。

# 尤在于名实:一作“尤在名实”。名实,名分和实际。

"名实已明":名分和实际间的关系搞清楚了,

# 名实:名义和实际。

"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道理就弄明白了。

# 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如今君实教诲我的原因,

"以为侵官、":是认为我执政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

"征利、":“征利”、

"拒谏":“拒谏”,

"以致天下怨谤也":因而招来天下人怨恨和毁谤。

# 怨谤:怨恨,指责。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我则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 受命于人主: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人主,君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商议制定法令制度,

# 修:修订,订立。,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

"以授之于有司":把它交给主管部门执行,

# 有司:主管部门。

"不为侵官":不叫“侵官”;

# 不为:不是,不算。

"举先王之政":施行古来圣明君主的政治主张、行政措施,

# 举:推行。

"以兴利除弊":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不叫“生事”;

"为天下理财":替天下管理财政,

"不为征利":不叫“征利”;

"辟邪说":驳斥不正确言论,

# 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

"难壬人":诘难巧言善辩的人,

# 壬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难:责难。

"不为拒谏":不叫“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至于怨恨毁谤很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本来就预料到会这样。

# 前:预先。,固:本来。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人们习惯于苟且不是一天了,

# 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士大夫多把不顾惜国家大事、

# 恤:关心。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混同流俗、讨好众人作为美德,

# 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上乃欲变此":皇上这才打算改变这种风气,

# 乃:却。,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而我不考虑对抗者的多少,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打算出力辅佐皇上抵御这种风气,

# 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抗:抵制,斗争。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那么众人怎能不喧闹不安呢?

# 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盘庚之迁":但是,盘庚迁都,

# 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

"胥怨者民也":互发怨气的是百姓,

# 胥怨:全都抱怨。胥,皆。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而改变迁都计划,

# 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

"度义而后动":考虑理由恰当而后行动,

# 度义:考虑是否合理。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做对了,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

# 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假如君实批评我在相位日久,

"未能助上大有为":未能辅佐皇上有大的举动来恩惠万民,

"以膏泽斯民":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

# 膏泽:施加恩惠。膏,滋润。泽,雨露。

"则某知罪矣":那我知罪;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 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前所为而已":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

# 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则非某之所敢知":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 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无由会晤":没有机会会面晤谈,

# 无由会晤:没有缘由见面。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为北宋王安石所著,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文中针对司马光强加于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项罪名逐一进行反驳,同时批判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之风,彰显其坚持变法的决心。全文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驳论文中的经典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答司马谏议书》是北宋王安石的书信体驳论文,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大罪名逐一反驳,批判士大夫因循守旧,表明变法决心。全文结构严谨、言辞犀利,以理服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驳论名篇。

2. 写作手法

排比:“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四组排比句如连弩齐发,从合法性(受命于人主)、正当性(举先王之政)、目的性(为天下理财)、必要性(辟邪说)四个维度构建防线,形成不可撼动的逻辑方阵。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

3. 分段赏析

王安石在开篇即开宗明义,以凝练笔触交代写信缘起。首句便蕴含三层深意:先以“昨日蒙教”的客套语开篇,尽显礼仪规范;继而用“游处相好之日久”追溯旧谊,以温情表述缓和分歧的紧张感;最后笔锋一转,以“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直陈政见抵牾的根源。这三层意思在一句中自然流转,完成了从“礼仪”到“私情”再到“政见”的递进。既维系了旧日情分,又坦率地亮出分歧所在。次句则阐明复信原则:考虑到司马光见解坚定,即便反复陈说也难获理解,故对其三千言长信不做逐一批驳,仅作简要回应;但感念对方的看重,仍需详加解释以示尊重,避免书信往来显得轻率。字里行间透出政治家的理性与克制。紧接着进一步说明复信的审慎态度:王安石经过深思,念及司马光对自己的器重,认为书信往来应当郑重其事,故而对变法立场详加阐释,恳请对方体察宽宥。这一表述既展现了严谨诚恳的态度,也显露出临事沉着的风度。第二段作为全文辩驳的核心,王安石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理论根基。他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之辨”这一根本原则——名实相符则行事顺理,而立场不同往往导致对同一事物的“实”产生截然相反的“名”之评价。针对司马光信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王安石深知若仅就事论事辩解,易陷入对方纠缠表象的被动;唯有从本质入手,揭示变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方能正本清源。首先驳“侵官”:他避开新法是否侵夺机构权力的表象,从制度流程高度立论:变法决策“受命于人主”,源自皇帝旨意;法度制定“议修于朝廷”,经过中枢机构讨论审定;推行环节“授之于有司”,由职能部门具体执行。这“受—议—授”的完整决策链,将新法全过程纳入合法框架,“侵官”之论自然难以立足。其次驳“生事”:他以“举先王之政”为古法依据,以“兴利除弊”为民生根本,指出变法本质是复行古圣治世之道、革除国家积弊,上合天道下顺民心,绝非“生事扰民”的无端之举,从动机与效果上否定了指控。再者驳“征利”:仅以“为天下理财”一句直击核心——理财的关键在于“为公”而非“为私”,新法旨在调剂国家财政、惠及民生根本,而非与民争利。只要出发点是“利天下”,“征利”的责难便混淆了公私界限。此外驳“拒谏”:王安石严格区分“拒谏”与“辨诬”:真正的拒谏是拒绝忠言、掩饰过错,而“辟邪说,难壬人”是批驳歪理邪说、匡正视听,二者本质不同。此举既划清了接受建议与抵制谬论的界限,又暗指保守派言论实属“壬人邪说”。最后面对“怨诽之多”:他以“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既表明对保守派阻挠早有预料,又以从容之态淡化舆论压力,顺势为下文援引盘庚迁殷的历史论证埋下伏笔。这段辩驳表面看是回应指控、进行辩解(“守”),但因王安石牢牢抓住问题本质、立足宏观高度,使辩解超越了单纯防守,蕴含着内在的论辩力量。例如,在驳斥“侵官生事”等罪名时,不仅为新法正名,更反向指出对方违背君命、背离古制、无视兴利除弊的失误——这种“寓攻于守”的策略,使辩驳兼具自卫与反击的双重效果。尤其“辟邪说,难壬人”的论断,更是直指保守派言论为邪说,使其陷入尴尬,在道义与逻辑上均占据主动。当然,对司马光更深层的批驳,将在下一段的历史论证中展开。第三段紧承上段对“怨诽之多”的预判,深入剖析保守势力阻挠的根源,并以历史类比强化变法决心。王安石首先指出“苟且偷安”的积弊由来已久,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之道,将“俗”与“众”定义为浸染保守思想的社会势力。此分析既揭示了反对声浪的本质,也为“助上抗之”的变法立场提供了现实依据——当皇帝“欲变此”积弊时,改革招致“汹汹然”的阻力实属必然,但这绝非变法不合理的证明。接着,他援引盘庚迁都的历史典例,以“度义而后动”的决策逻辑贯通古今:盘庚面对举国反对仍坚持迁都,正因确信此举符合国家长远利益;今日变法仅遭士大夫保守派抵制,更应坚守“是而不见可悔”的革新原则。这一类比将当下变法置于历史长河,既论证了其正义性,又以“盘庚之迁”的典故增强了说服力,使“不为怨诽改变决心”的立场升华为改革家“度义不回”的精神象征。末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凝练地概括了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为全文注入了理性的力量。

4. 作品点评

这篇短信用笔犀利,行文简练而极具说服力,语气委婉却立场严正,既不损伤私人情谊,又不向反对意见妥协。作者针对具体对象与场合,巧妙运用反驳、类比、对比等论证手法,由近及远、层层递进,在逻辑推演中融入引导、证明与类推等策略,形成环环相扣的论辩体系。其修辞艺术与思辨深度相辅相成,于委婉中见刚劲,于从容中显锋芒,堪称古代驳论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半山(即王安石)文善用揭过法,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简贵!

清刘熙载

# 固由兀傲性成,究亦理足气盛,故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此。不似上皇帝书时,尚有经生习气也。

清吴汝纶《古文辞类纂》卷三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公辟枉道见过获闻新诗因叙叹仰》

下一篇:宋·王安石《示报宁长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