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灯火照青春":城里的灯火照亮了美好的春光,
"远引吾方避纠纷":我正远离喧嚣避开世俗纷争。
"游衍水边追野马":在水边悠闲漫步,追逐着像野马一样飘荡的水汽,
# 衍:龙舒本作冶。
"啸歌林下应山君":在林间长啸高歌应和着山神。
"愁寻径草无求仲":忧愁地寻找路边的野草,却没有像求仲那样的隐士相伴,
"喜对檐花有广文":欣喜地对着屋檐下的花朵,幸好有像郑广文那样的友人在侧。
"邂逅一樽聊酩酊":偶然相遇举杯共饮暂且醉个痛快,
"声名身后岂须闻":身后的声名虚誉何必再去听闻。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分段赏析
首联“城中灯火照青春,远引吾方避纠纷”两句,以“城中灯火”的热闹与“远引避纠纷”的行为形成对比。“青春”点明时节,城中灯火虽盛,却象征着尘世的纷扰;诗人选择“远引”逃离,直白流露对世俗喧嚣的厌倦,以及寻求清净之地的避世心境。颔联“游衍水边追野马,啸歌林下应山君”两句,描绘远离尘嚣后的活动。在水边漫步,追逐山间浮动的雾气(“野马”);在林下长啸放歌,仿佛与山神相应和。“游衍”“啸歌”展现出无拘无束的状态,将自然视为可亲近的伙伴,尽显融入自然的自在与旷达。颈联“愁寻径草无求仲,喜对檐花有广文”两句,由景及人,抒发人际感触。“求仲”代指知己,“无求仲”的“愁”,反衬出“有广文”(代指同游的文人)的“喜”。对着檐前花草与友人相伴,虽无至交,却也因眼前的知己而心生慰藉,流露对简单情谊的珍视。尾联“邂逅一樽聊酩酊,声名身后岂须闻”两句,收束全诗,直抒胸臆。偶然相遇,共饮一樽,姑且沉醉当下;至于身后的声名,又有何必要在意呢?“聊酩酊”体现对眼前相聚的珍视,“岂须闻”则显露出对世俗虚名的超脱,将情感推向对当下自在生活的全然投入。
上一篇:宋·王安石《陇东西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