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曾落此江边":曾经漂泊流落到这江边,
"忆与诗翁赋浩然":回忆起与您这位诗翁在浩然堂吟诗赋词的情景。
# 浩然:自注:浩然,堂名。
"乡国去身犹万里":家乡离我仍然有万里之遥,
"驿亭分首已三年":在驿站与您分别已有三年了。
"北城红出高枝靓":北城的红花从高枝上绽放,显得格外艳丽,
"南浦青回老树圆":南浦的青草恢复了生机,老树周围一片葱茏。
"还似昔时风露好":好像还是过去那风清露美的美好时光,
"只疑谈笑在君前":恍惚间觉得我们仍像从前一样,能在彼此面前谈笑风生。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寄怀诗。介绍了诗人重游京口的经历,描绘了北城、南浦的景色,体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故友曹郎中的深切思念,以及漂泊异乡的无奈与渴望重逢的期盼,同时展现了王安石诗歌深沉隽永的艺术特色。
2. 写作手法
对比:“北城红出高枝靓,南浦青回老树圆”形成鲜明的景物对比,以此写复杂情思。北城的“红出高枝靓”,展现出高枝上绽放的红色花朵鲜亮夺目,充满生机与活力,色彩明艳热烈;南浦的“青回老树圆”,则是老树焕发出青色生机,形态圆润柔和,色调清幽沉静。这种对比既展现京口景色的多变,也暗含时光流转中景物的生机。
3. 分段赏析
首联“漂流曾落此江边,忆与诗翁赋浩然”,以“漂流”二字开篇,既点出诗人过往在此停留的经历,又暗含羁旅漂泊的感慨。“诗翁”是对曹郎中的尊称,“赋浩然”则呼应自注中的“浩然堂”,勾勒出昔日二人在堂中一同赋诗唱和的场景,将眼前的江景与回忆中的往事自然勾连,奠定了全诗怀旧的基调。颔联“乡国去身犹万里,驿亭分首已三年”,“万里”写出诗人远离家乡的遥远,“三年”则点明与曹郎中分别的时长,“驿亭分首”的细节具象化了离别的场景。两句对仗工整,通过“万里”与“三年”的对比,强化了漂泊的孤独与对故人的思念,将个人的羁旅之愁与友情的珍贵交融在一起。颈联“北城红出高枝靓,南浦青回老树圆”,转而描写京口的春日景色。“北城红出”描绘出高处枝头绽放的红花鲜亮夺目,“南浦青回”则写出南浦边老树重现青色、枝叶圆满的景象,一红一青,一高一低,色彩鲜明且画面感十足。这两句不仅展现了春日京口的生机,更以眼前的美景与首联的回忆形成呼应,暗含“物是人非”的感慨。尾联“还似昔时风露好,只疑谈笑在君前”,是全诗情感的高潮。“还似”二字将此刻的风露与往昔联系,眼前的美好景致与记忆中的场景几乎重合,以至于诗人“只疑”曹郎中仍在身边,仿佛能听到他的谈笑之声。这种错觉般的感受,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推向极致,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浓烈的情感,余味悠长。
上一篇:宋·王安石《送真州吴处厚使君》
下一篇:宋·王安石《杂咏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