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huì
tí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shù
jiā
lín
shuǐ
zhú
gòng
yún
lín
wǎn
shí
jìng
shì
yáo
xīn
huì
xīn
chuáng
suí
màn
xīng
cāo
yōu
xún
wèi
ài
shén
zhuī
yóu
bàn
miào
zhuó
qín

译文

几户人家依水而居,竹影摇曳,整座山坳笼罩在云霭与林色之中,浑然一体。暮色中,亭中人静享简餐,饭后独自吟唱,心中满是欣喜。为顺应兴致,随意挪动床榻,手持木杖,信步探寻更幽僻的景致。亭中与自然相融的时光、与友人共赏的清欢,更令人心动,比起那些人为的精巧之物(如刻刀、工艺琴)。

逐句剖析

"数家邻水竹":几户人家依水而居,竹影摇曳,

"一坞共云林":整座山坳笼罩在云霭与林色之中,浑然一体。

"晚食静适己":暮色中,亭中人静享简餐,

"独谣欣会心":饭后独自吟唱,心中满是欣喜。

"移床随漫兴":为顺应兴致,随意挪动床榻,

# 兴:张本作与。

"操策取幽寻":手持木杖,信步探寻更幽僻的景致。

"未爱神锥汝":亭中与自然相融的时光、与友人共赏的清欢,更令人心动,

"犹怑妙斲琴":比起那些人为的精巧之物(如刻刀、工艺琴)。

# 琴:一作“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欣会亭》是宋代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简淡笔触勾勒出一方山水亭榭中的雅集之乐,既写自然之趣,亦含友朋之情,在清寂中透出盎然生机,于闲适中见深挚心意。看似写亭,实则写“会”——与山水的会,与自我的会,与友人的会。王安石以“数家”“一坞”“晚食”“移床”等日常意象,消解了亭台的雕琢感,将其化为自然的一部分;又以“静适”“独谣”“幽寻”等词,写出“欣会”的内核:无需刻意经营,只需顺应自然、安住当下,便得最本真的欢喜。全诗如一幅淡墨山水,于疏朗中见深情,于平淡中见至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山水为邻,亭榭藏幽​​。“数家邻水竹,一坞共云林。”起笔即铺陈亭子所处的自然环境:几户人家依水而居,竹影摇曳;整座山坞笼罩在云霭与林色之中,浑然一体。“邻水竹”写近景之幽,竹枝临水,摇曳生姿;“共云林”写远景之阔,云雾漫卷,林峦交融。二字“邻”与“共”,将人与山水的距离拉近,暗喻亭子是自然与人间交汇的枢纽——它既是山民的栖所,亦是文人雅集的所在,为后文的“欣会”埋下伏笔。​​颔联:晚食适意,独谣会心​​。“晚食静适己,独谣欣会心。”转写亭中生活场景:暮色中,亭中人静享简餐,饭后独自吟唱,心中满是欣喜。“静适己”三字,道尽晚食的从容——无喧嚣,无纷扰,唯有与自然同频的安宁;“独谣”看似孤独,实则“欣会心”点破真意:这“独”是与自然对话的独,是因山水之趣而生的自足之乐。此时的“会心”,既是与自我的和解,亦是期待与友人共享此乐的伏笔。​​颈联:移床随兴,操策幽寻​​。“移床随漫兴,操策取幽寻。”进一步展开亭中动态:为顺应兴致,随意挪动床榻;手持木杖,信步探寻更幽僻的景致。“移床”二字极妙——非刻意布置,而是随性而为,床榻的位置随目光所及、心意所至而变动,暗合“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操策”(拄杖)与“幽寻”(探幽)则勾勒出一幅文人漫游图:策杖而行,不急不缓,在山径林深处寻找新的惊喜。此联将静态的亭榭与动态的游踪结合,写出“欣会”不仅是空间的相聚,更是心灵的漫游。​​尾联:神锥妙琴,不如自然​​。“未爱神锥汝,犹怑妙斲琴。”收束于对“物”与“情”的思考。或解“神锥”为精巧的工具(如刻刀),“妙斲琴”指工艺精湛的琴,二者皆为人工巧思的象征;而“未爱”“犹怑”(通“惝恍”,若有所失)则暗含否定——比起这些人为的精巧之物,亭中与自然相融的时光、与友人共赏的清欢,更令人心动。此句以“神锥妙琴”反衬山水之趣的纯粹,以“未爱”“犹怑”传递对自然本真的珍视,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射亭》

下一篇:宋·王安石《送真州吴处厚使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