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chù
chù
dìng
zhī
qiū
hòu
bié
nián
nián
cháng
xiàng
shè
qián
féng
xíng
cáng
zhuī
shí
jié
shì
rén
jiān
jiàn
róng

译文

燕子啊,你每到一处,似乎都在预示着秋天之后便会离去,而每年,你又总是在春社之前准时归来与人们相逢。你的行踪本就是为了追随时节的变化,哪里是因为人间容不下你呢。

逐句剖析

"处处定知秋后别":燕子啊,你每到一处,似乎都在预示着秋天之后便会离去,

"年年长向社前逢":而每年,你又总是在春社之前准时归来与人们相逢。

"行藏自欲追时节":你的行踪本就是为了追随时节的变化,

# 自:张本作似。

"岂是人间不见容":哪里是因为人间容不下你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燕》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全诗通过燕子迁徙的自然现象展开观察,前两句以“秋后别”“社前逢”的时序规律,揭示生物节律与人类社会的周期性互动;后两句借燕子“追时节”的生存智慧,引申出对个体生命存在方式的哲学思考。本诗语言质朴凝练,未采用传统咏物诗的拟人化手法,而是以冷静的观察视角呈现自然规律与人事境遇的关联。诗中“行藏自欲追时节”暗含对仕途进退的理性认知,“岂是人间不见容”则折射出诗人对现实处境的深层省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处处定知秋后别”此句以“处处”开篇,点明燕子迁徙的普遍性,暗示离别是自然规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诗人通过“秋后别”这一时间节点,既写实燕子南飞的习性,又暗含对人间聚散的感慨——秋日萧瑟,万物凋零,离别之情更显深沉。句中“定知”二字语气肯定,强化了诗人对自然规律与人生无常的认知。“年年长向社前逢”此句“年年”与“处处”呼应,形成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循环感。“社前”指春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燕子此时归来,象征春回大地、生机重现。此句以燕子的归来反衬人事的变迁,既展现自然界的恒常规律,又暗含诗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无奈。春与秋的对照,更深化了时光流逝的怅惘。“行藏自欲追时节”此句“行藏”指行动与隐退,暗含诗人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追时节”表明顺应自然规律、把握时机的人生态度。此句将燕子的迁徙行为升华为哲理:生命应如燕子般顺应时节,积极调整自身以应对变化。诗人借物言志,既表达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也隐含对仕途浮沉的豁达。“岂是人间不见容”此句末句以反问收尾,语气强烈,否定世俗对“不容”的偏见。诗人借燕子迁徙的自然现象,暗喻自身虽屡遭贬谪,却始终坚守理想,并非不为世所容,而是选择在动荡中寻求自处之道。此句既是对个人境遇的辩白,也流露对世道人心的洞察,展现王安石刚毅洒脱的文人风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郭解》

下一篇:宋·王安石《呈陈和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