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zhōu
yuè
shí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xíng
kàn
lái
fāng
yǒng
tīng
qiū
shēng
luò
jìng
qiān
wèi
shēng
luó
dòu
shuǐ
cāng
máng
kōng
shī
wǎn
gōng
shān
huǒ
gēng
yòu
jiàn
zhǒng
ròu
shí
fáng
yǒu
hòu
yán
zhù
wàn
duān
céng
jiù
zhǐ
tiān
gōng
xián

译文

走着看到野外云气来势正猛,躺卧时听见秋雨声,落下的雨量竟如此稀少。雨滴稀疏,连罗豆大小的水滴都没形成,雨雾苍茫,皖公山消失不见。用火耕的土地,又一次颗粒无收,那些官吏们怎么还能厚着脸皮。巫师用尽各种方法祈雨,却毫无效果,只能怀疑是上天让司雨之神闲着。

逐句剖析

"行看野气来方勇":走着看到野外云气来势正猛,

# 勇:汹涌。,方:正。,野气:指野外弥漫的云气。

"卧听秋声落竟悭":躺卧时听见秋雨声,落下的雨量竟如此稀少。

# 悭:吝啬。这里指雨声细小。,秋声:指秋雨声。

"淅沥未生罗豆水":雨滴稀疏,连罗豆大小的水滴都没形成,

# 罗豆:河流名,在舒州罗豆镇。《九域志》:“舒州有罗豆镇水。”,淅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雨声。

"苍茫空失皖公山":雨雾苍茫,皖公山消失不见。

# 皖公山:又名潜山,在潜山县西。《舆地志》:“皖公山,谓周大夫皖伯之神。”,空:徒然。,苍茫:细雨迷蒙的样子。

"火耕又见无遗种":用火耕的土地,又一次颗粒无收,

# 无遗种:指颗粒无收。,火耕:古代的一种耕种方法,先用火烧去杂草,然后种植杂粮或引水种稻。这里泛指种植庄稼。《汉书·武帝纪·诏》:“江南之地,火耕水耨。”应勋曰:“烧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复下水灌之,草死。独稻长。所谓火耕水耨。”

"肉食何妨有厚颜":那些官吏们怎么还能厚着脸皮。

# 厚颜:厚脸皮,指不知廉耻。,肉食:指做官的人。

"巫祝万端曾不救":巫师用尽各种方法祈雨,却毫无效果,

# 不救:无法解救。,曾:却。,端:头绪。这里指方法。,巫祝:即巫师,旧时从事降神司祭等迷信职业的人。

"只疑天赐雨工闲":只能怀疑是上天让司雨之神闲着。

# 雨工:即雨师,古代传说司降雨的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舒州七月十一日雨》是北宋王安石所作的诗。彼时诗人见当地因雨不足致农耕艰难,百姓困苦。诗中先以“行看”“卧听”描绘雨前景象及降雨之少,再通过“无遗种”展现火耕地区百姓的困境,借此批评官吏不作为。运用先景后议的手法,从描写雨况到议论指责,语气急切。该诗最大特点是借雨表达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尽显诗人忧民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舒州七月十一日雨》由王安石创作。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就任舒州通判,当时舒州正逢天旱。虽七月十一日迎来降雨,但雨量不足,未能彻底缓解旱情。目睹百姓因干旱所受困苦,王安石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写民生疾苦题材的诗。诗中先描绘了舒州七月十一日降雨时,野外云气涌动却雨量稀少的景象,接着通过“无遗种”体现干旱给火耕地区百姓带来的严重影响,随后颈联、尾联议论,指责官吏不作为以及对天公降雨不足的不满。全诗表达了王安石对百姓因干旱受苦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相关现状的愤慨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野外云气来势勇猛与秋雨落下量少作对比,突出降雨无法缓解旱情的情况,强化了干旱的严重程度。先景后议:前两联先描写雨前景象及降雨状况等自然之景,后两联针对干旱导致的百姓困境和相关现象展开议论,使情感表达层层递进,凸显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现状的不满。

3. 分段赏析

首联:“行看野气来方勇,卧听秋声落竟悭”,“行看”“卧听”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出野外云气汹涌而来,看似降雨势头足,然而实际落下的秋雨却极为稀少的画面,“勇”与“悭”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文写干旱做铺垫。颔联:“淅沥未生罗豆水,苍茫空失皖公山”,承接首联,进一步描写雨量不足,连罗豆大小的水滴都未形成,且因雨势迷蒙,远处的皖公山也消失在苍茫之中,通过对雨势和景色的刻画,突出降雨之微弱。颈联:“火耕又见无遗种,肉食何妨有厚颜”,由景转入议论,“火耕”之地庄稼无收,百姓生活困苦,而“肉食”者(官吏)却厚颜无作为,表达了诗人对官吏不作为的愤慨与指责。尾联:“巫祝万端曾不救,只疑天赐雨工闲”,将指责矛头指向天公,巫祝用尽各种办法祈雨都无效,不禁让人怀疑上天让司雨之神闲置,侧面体现旱情严重,抒发了诗人对久旱不雨的无奈与对百姓遭遇的忧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寓言六首其一》

下一篇:宋·王安石《郭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