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山刻峭成":溪流两岸的青山像是被精心雕刻成陡峭的样子而形成,
"一溪回曲篆纹平":一条溪流曲折蜿蜒,水面平静如篆纹。
"绿阴隐隐无重数":浓郁的绿荫层层叠叠,数也数不清,
"欲去黄鹂又一声":正当想要离去时,又传来一声黄鹂的啼鸣。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诗以宝岩寺寒碧亭为中心,描绘了寒碧亭所处的自然景观,生动地写出了周围环境的清幽,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这一美景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一溪回曲篆纹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曲折蜿蜒的溪流比作篆纹。把溪水流动时形成的曲折形态,形象地描绘成如同古代篆书那婉转曲折的笔画纹理,生动而新颖。一方面,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溪流的蜿蜒曲折之态,仿佛眼前呈现出溪水如篆纹般细腻、优美的曲线。另一方面,“平”字突出了溪面平静的特点,如同篆纹一般规整,写出了溪流的形态美,又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增添了画面的艺术感和诗意。动静结合:“绿阴隐隐无重数,欲去黄鹂又一声。”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使诗歌画面更加生动鲜活。“绿阴隐隐无重数”描绘了浓郁、层层叠叠的绿荫,是静态的呈现,营造出清幽、深邃的氛围。“欲去黄鹂又一声”,正当诗人想要离去时,突然传来一声黄鹂的啼鸣,这是动态的描写。以动衬静,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打破了前面营造的宁静氛围,更加突出了周围环境的清幽寂静,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这一美景的留恋之情,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3. 分段赏析
“两岸青山刻峭成,一溪回曲篆纹平。”描绘了宝岩寺寒碧亭周边的山水全景。“两岸青山刻峭成”,“刻峭”一词精准地刻画了青山的陡峭、险峻,展现出青山的雄伟和刚硬,突显地质形态的奇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溪回曲篆纹平”,将曲折蜿蜒的溪流比作篆纹,形象地描绘出溪流的形态,赋予自然景观人文意趣。“平”字突出了水面的平静,如同一幅静止的画卷。这两句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山水相依的美景,为全诗奠定了宁静、雄浑的基调。“绿阴隐隐无重数,欲去黄鹂又一声。”进一步描绘了周边的细节景色。“绿阴隐隐无重数”,描绘了浓郁的绿荫层层叠叠、数也数不清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深邃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世界中。“欲去黄鹂又一声”,以动衬静,正当诗人想要离去时,黄鹂的一声啼鸣打破了宁静,更凸显出周围环境的清幽。这声黄鹂啼鸣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机,也流露出诗人对这一美景的留恋之情,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
上一篇:宋·王安石《试茗泉》
下一篇:宋·王安石《赠上元宰梁之仪承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