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轧江楼角一声":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
# 江楼:指黄州城楼。,呜轧:象声词,形容号角吹响时的声音。古时在城楼吹号角以报时。一作“呜咽”。
"微阳潋潋落寒汀":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
# 汀:水边平地。,潋潋:波光闪烁的样子。这里借指阳光。,微阳:黄昏时光线微弱的太阳。
"不用凭栏苦回首":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
# 凭栏:身倚栏杆。一作“凭阑”。
"故乡七十五长亭":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
# 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十里长亭”。供行旅停息。,故乡:指长安。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思乡题材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齐安城楼,听到呜咽的角声,眼见微阳洒落寒汀的景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通过计算故乡距离的长亭数,体现出故乡的遥远,表达了诗人宦游在外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内心的孤独怅惘。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呜咽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描绘了江楼上呜咽的角声,以及微弱的阳光洒在寒冷的汀洲上的景象。凄凉的角声和清冷的落日之景,营造出孤寂、惆怅的氛围,借此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直抒胸臆:“不用凭栏苦回首”看似在劝自己不要苦苦回望故乡,实则更加体现出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委婉含蓄;而“故乡七十五长亭”则直接点明故乡之远,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二者结合,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3. 分段赏析
杜牧的《题齐安城楼》开篇便引人入胜,首句“呜轧江楼角一声”,诗人别出心裁,未着墨于连续不断的号角声,单单聚焦“一声”。在临近夜晚的静谧时刻,这一声号角,宛如划破寂静夜幕的孤音,在暮色里悠悠飘荡,苍凉且悠远,瞬间在读者心间勾起丝丝凄寒之感。“呜轧”这一精准的拟声词,生动鲜活,将那角声具象化,轻易地叩响读者的听觉之门,引领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彼时氛围。紧接着,“微阳潋潋落寒汀”一句,诗人以“潋潋”这一精妙的叠音词,为画面增添了灵动与丰富之感。它不仅让读者仿若目睹江水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涟漪,那动荡之态、浩渺之势,皆在这叠词中尽显无遗,极大程度上拓宽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视觉画面更为饱满。在这一句里,诗人视角由上而下,先是仰望苍穹,捕捉到那一抹微弱的斜阳“微阳”;继而俯瞰脚下,目光落在清冷的汀洲“寒汀”之上,整个意境雄浑开阔。而“微”与“寒”两个形容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巧妙地将诗人的情感融入景致之中。随着暮色渐浓、寒意袭来,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悲伤,也如这寒夜一般,愈发深沉浓郁。诗至第三句“不用凭栏苦回首”,诗人笔锋一转,凭栏远眺,那是故乡所在的方向。然而,思念如潮,却难以归乡,这般滋味让诗人连远望故乡都心生不忍。“苦回首”,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展露无遗,究竟为何如此痛苦?难道是往昔的回忆太过沉重,不堪回首?实则,诗人在此运用欲抑先扬之法,表面上说不用凭栏,以免徒增痛苦,可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内心对故乡的思念浓烈到无法承受,才试图用这种看似洒脱的话语来掩饰那份深沉的痛苦。末句“故乡七十五长亭”,如同一记重锤,直击人心。在古代,长亭短亭错落于驿道之上,每一座长亭都承载着旅人离乡的愁绪。诗人精准地说出“七十五长亭”,故乡的遥远便具象化地呈现眼前。这一数字,并非简单的计数,它饱含着诗人当初离开故乡时的恋恋不舍,以及如今身处异乡、归期无望的深深痛苦。如此精确的数字,足见诗人对故乡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深沉。
4. 作品点评
杜牧的这首诗,语言尽显质朴之美,毫无雕琢粉饰的痕迹。在景色描写方面,堪称简约至极却又饱含着深沉浓烈的情感。比如“微阳潋潋落寒汀”,仅寥寥数字,就勾勒出一幅夕阳微弱、余晖洒落在寒江汀洲之上的画面,诗人独立于暮色之中的情景跃然纸上,这正是典型的白描手法。他以质朴平实的文字,如实勾勒所见,不着过多渲染。而在情感抒发上,诗人将不能归家的悲伤融入每一句诗中,“故乡七十五长亭”,直白道出故乡遥远,那份无法排解的思乡之愁,真切动人,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上一篇: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下一篇:唐·唐彦谦《采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