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ān
jùn
zhōng
ǒu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liǎng
gān
竿
luò
qiáo
shàng
bàn
qīng
yān
liǔ
yǐng
zhōng
duō
shǎo
绿
xiāng
hèn
shí
huí
shǒu
bèi
西
fēng

译文

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逐句剖析

"两竿落日溪桥上":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

# 两竿:这里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半缕轻烟柳影中":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 影:朦胧。

"多少绿荷相倚恨":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

# 相倚:形容荷叶密密层层地依偎在一起。,荷:荷叶。

"一时回首背西风":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为唐代诗人杜牧所著的组诗之一。诗题标注“偶题”,显然是诗人触景生情、即兴抒怀的佳作。在飒飒秋风初起的时节,夕阳已然西斜,彼时,溪桥之上、柳岸之畔、荷池之间的种种景致,不经意间映入诗人眼帘。杜牧凭借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对这些景物精心筛选、巧妙剪裁,并加以细腻点染,将它们有机组合,绘就了一幅意境清幽、情思深蕴的动人画面。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之下,画面的意境与诗歌的情韵完美交融,浑然一体,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是杜牧创作于齐安(也就是如今的湖北黄州),属于诗人面对眼前景致而抒发内心情感的即景抒情诗。从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来推断,其创作时间应是在秋季,然而具体的创作年份,目前已难以确切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描绘了秋日傍晚时分,溪桥、落日、轻烟、柳影、绿荷等景物,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巧妙地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展现了杜牧高超的诗歌艺术技巧和对生活、自然敏锐的观察力。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两竿落日”“半缕轻烟”“柳影”“绿荷”“西风”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萧瑟、孤寂的氛围,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使情与景相互交融。拟人:“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赋予绿荷以人的“恨”和“回首”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荷在秋风中的姿态,仿佛它们也有着情感和思绪,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动静结合:前两句“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描绘了落日、轻烟、柳影等静态景物,营造出静谧的氛围;后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相倚恨”“回首”等动作让绿荷有了动态感,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3. 分段赏析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诗的前两句“两竿落日溪桥上”,清晰地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所谓“两竿落日”,意味着此时既不是红日高悬、光芒万丈之时,也并非暮色沉沉、天色昏暗之际。呈现在读者眼前的画面,光线与亮度都恰到好处,柔和而悦目。而“溪桥上”这一地点的设定,表明诗人在吟诗漫步之时,既未在岸边悠然踱步,也未于溪面泛舟而行。这就为后续三句中,诗人远眺岸上柳影、俯瞰水中绿荷,确定了特定的方位。“半缕轻烟柳影中”一句,细致描绘了诗人从溪桥上所望见的岸边柳树笼罩在烟雾中的景致。诗人观察入微,遣词精准。此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的“两竿落日”,不仅在文字上对仗工整,在逻辑事理上也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正是因为太阳已经西斜,光线渐弱,所以眼中的岸边柳树才会仿佛笼罩着一层烟雾;又因为此时落日距离地平线尚有两竿的高度,光线还未完全黯淡,所以这烟雾不可能是浓重弥漫的,只能是若隐若现的“半缕轻烟”;而且,这“半缕轻烟”不会出现在阳光直射之处,只可能在“柳影”的遮蔽之中袅袅飘荡。这前两句诗纯然写景,然而从诗人选取的落日、烟柳等景物来看,不难让人感受到:画面的整体色调并非明朗欢快,而是稍显黯淡;整首诗所营造的情调也并非豁达开朗,而是隐隐透露出一丝感伤的意味。后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诗人将视角转向了从溪桥上看到的荷叶在风中的姿态。这两句诗,以疑问词“多少”领起,使得诗句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与所描绘内容相契合的、摇曳生姿的美感。上句中“相倚”二字,生动地描绘出荷叶如同青色的伞盖一般,亭亭玉立且相互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下句里“一时”二字置于“回首”之前,精妙地捕捉到了一阵风吹来,满溪荷叶瞬间随风翻转的动态画面。倘若将其与其他描写风荷的诗句相比,杜牧的这两句诗无疑将风荷的动态之美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不仅生动地刻画了风荷的外在形态,更在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当然,风荷本是无情之物,无所谓“恨”。这里的“恨”实则是诗人情感的投射。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了本无生命的风荷之上,带着自身的情感去观察风荷“相倚”“回首”的姿态,便觉得它们仿佛有了情感,心中怀着怨恨。于是,诗人对外界景物的细致描绘与自身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自然而然地交融在一起。表面上看,这两句写的是绿荷的“恨”,实际上,诗人是借物抒怀,在风荷的姿态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所写的其实是自己心中的“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末二句风刺婉然,似指世变淡靡,不能向振者。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极失意时极有趣景,极无理话极入情诗,胸中别有天地。俊健有婉致。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

下一篇:唐·杜牧《感怀诗一首 时沧州用兵。》

猜你喜欢